疳证是类同于现代医学所指蛋白质-能量营养缺乏(PEM)的疾病群(即营养不良),就中国特别是上海市而言,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食物缺乏并不存在,然而不良的饮食习惯、不合理的饮食结构,同样导致PEM发病。据统计,目前在上海的学龄儿童中则有15%属于肥胖, 5%属于营养不良。因此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该病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我科运用全国名老中医董廷瑶教授经验方“董氏苏脾饮”治疗该病,获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诊断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5年实施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辨证为疳证疳气型,并结合WHO的《儿童营养状况评估标准》。 临床表现:面色少华,毛发疏黄,胃纳不振,挑食偏食,嗜食零食冷饮,时有呕恶及胃脘不适,大便干稀不调,夜寐欠安,虚汗盗汗,精神不振,烦躁易怒,多病易感。舌苔腻,脉细滑。 体格检查:体重低于正常平均值的15%~40%。 排除标准: ①因其他疾病或因素所致形体消瘦、营养不良;②不愿加入本研究,或中途退出本研究者;③年龄在2周岁以下,或12周岁以上者。 治疗方法:中药结合针刺四缝穴组:董氏苏脾饮(柴胡6g,山楂6g,鸡内金6g,枳壳6g,炒五谷虫9g),并结合针刺四缝穴。随证加减:飧泄清谷者,加炮姜、诃子;疳热不清者,加黄连、青蒿;阴虚液亏者,加麦冬、石斛。 针刺四缝穴操作 :方法:操作者双手清洁,用酒精棉球消毒针刺部位,以一次性消毒采血针刺穴位四缝穴:两手除拇指外其余四指的掌面,第二、第三指骨横纹中央,深约1.5~3mm,局部挤压,挤出白色或黄色液滴。每5~7天针刺1次, 5岁以下需3~4次, 5岁(含)以上需4~8次。患儿针刺前应清洁消毒局部,针刺后用酒精棉球压迫5min,并嘱其12h内不得用手掌掌面接触拿握脏物,以防止创面感染。 每周复诊1次,一个疗程4周,年长儿适当延长1~4周。治疗期间各组不使用其他各种治疗。 疗效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制定,观察患儿食欲、体重、精神及一般症状。治愈:体重增加,接近正常健康儿童体重,各种症状消失。好转:体重有所增加,精神、食欲及其他症状改善。未愈:症状及体征均无变化。疗程超过8周亦判为未愈。 经治疗,30例患者中,治愈10例,好转16例,未愈4例,总有效率为86.67%。 11对大量患儿的观察、分析及临床治疗中发现,目前上海地区的儿童营养不良,主要是由于不良的饮食习惯,引起胃肠消化、吸收功能紊乱,导致大分子营养物质缺乏,甚至产生蛋白质-能量营养缺乏。目前小儿疳证(疳气型)患儿虽可见面色萎黄、纳呆厌食、形体消瘦等脾虚的表象,但其大便干结、精力旺盛、脾气暴躁、舌红苔腻、脉数滑带弦等临床表现为机体的亢奋性反应,即“邪气盛而精气未夺”,是实证的表现,而“虚证”只是表象,据临床统计实证约占83.4%,虚证约占16.6%。由此可见现阶段厌食症患儿,以伤于饮食而致受纳运化失职者居多,故治疗时不应大补脾胃,而应以消食导滞、运脾和胃为主,待其纳食增加,脾胃消化机能逐渐恢复之后,才予健脾养胃之品。若不适当的施以补益之剂,则有“实其实”之虑。即使对于那些已属脾胃虚弱的病证,也应采用消补兼施的方法,否则易造成“补而不受”。 《幼科释谜》云:“大抵疳之为病,皆因过餐饮食,于脾家一脏,有积不治,传之余脏,而成五疳之病。”由此可见治疳之法不离脾胃两脏。董氏苏脾饮为董廷瑶教授结合目前患儿成疳的原因,以消补兼施之法,恢复其脾胃化机。此方中药用柴胡、山楂、鸡内金、枳壳、炒五谷虫等,合奏理气疏肝运脾消食之功。待患儿疳化以后,则用参苓白术散加减调理。另在临床应用中体会,患儿有虚寒表现的,合用桂枝汤加减亦可取得令人满意的疗效,此亦是用其调和营卫,促醒胃气,以助脾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