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海洋之露 于 2015-3-12 16:48 编辑
在中风偏瘫的恢复过程中,痉挛是关系到恢复程度的核心问题,并直接影响着患者的活动能力及生存质量。如何有效地抑制痉挛是目前临床工作的重点和难点。笔者在临床上用经筋刺法治疗中风偏瘫肢体痉挛状态的患者,通过对治疗前后患者偏瘫痉挛肢体进行改良的 Ashworth 痉挛量表 ( MAS)计分,观察本法对肢体痉挛状态的临床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诊断标准:( 1) 年龄在 50 岁以上; ( 2) 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 1996 年制订的 《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 ( 试行) 》 中的中风病诊断标准; ( 3) 头颅 CT 或磁共振成像 ( MRI) 检查提示为出血性或缺血性脑血管疾病。 纳入标准 :( 1) 生 命体 征 平 稳, 意 识 清 楚。 ( 2 )Brunnstrom 脑卒中分级为 Ⅱ ~ Ⅳ 级。 ( 3 ) 改良的Ashworth 量表 ( MAS) 评定痉挛状态 0 级以上,其中 0 级 ( 肌张力不增加,被动活动患侧肢体在整个范围内均无阻力) 为肌张力正常,1 级 ( 肌张力稍增加,被动活动患侧肢体到终末端时有轻微的阻力) 和 1/2级 ( 肌张力稍增加,被动活动患侧肢体时在前 1/2 ROM 中有轻微的 “卡住”感觉,后1/2ROM 中有轻微的阻力 ) 为轻度痉挛,2 级 ( 肌张力轻度增加,被动活动患侧肢体在大部分 ROM 内均有阻力,但仍可以活动) 为中度痉挛,3 级 ( 肌张力中度增加,被动活动患侧肢体在整个 ROM 内均有阻力,活动比较困难) 和 4 级 ( 肌张力高度增加,患侧肢体僵硬,阻力很大,被动活动十分困难) 为重度痉挛。( 4) 遵循知情同意的原则。 中医诊断和辨证分型:参照 《中 风 病 诊 断 与 疗 效 评 定 标 准 ( 试行) 》分为风痰阻络、肝阳上亢、气虚血瘀及阴虚风动 4 型。 排除标准:既往有其他神经肌肉疾病影响运动功能者; 合并有严重心、脑、肺、肝、肾功能障碍者; 有精神病史者; 有严重认知功能障碍者; 影像学检查未发现脑血管病者。 治疗方法:采用经筋刺法治疗。主穴: 在痉挛状态患侧上肢取肘关节,下肢取膝关节,于关节附近的肌腱两侧找压痛点,上肢以肱二头肌腱为主,下肢主要是以半膜肌腱、半腱肌腱、缝匠肌肌腱及股四头肌内侧头为主,以痛为腧。经筋刺法:取穴后,选用华佗牌 30 号 1. 5 寸不锈钢毫针刺入,直刺或斜刺进针,进针后,直达骨膜,大幅度捻转提插,得气后顺肌腱走向一前一后行透刺,并反复提插捻转,针感强度以病人能忍受、不引起关节挛缩为度。行经筋刺法后,再采用辨证配穴。配穴方法: 风痰阻络取风池、丰隆、足三里、外关、阴陵泉; 肝阳上亢取百会、太冲、行间、太溪、肝俞、肾俞; 气虚血瘀取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血海、合谷; 阴虚风动取太溪、太冲、绝骨、风池、肾俞、肝俞。配穴均取双侧,针法同对照组。 疗效评定标准:采用改良 Ashworth 痉挛量表进行评定,上肢以肘关节、下肢以膝关节为观测对象 ( 肘、膝关节中 1 个关节出现等级改变作为疗效评定依据) ,采用评分表格进行 4 级评判。显效: Ashworth 等级评分降低 2 级以上; 有效: Ashworth 评分降低2 级; 改 善: Ashworth 评 分 降 低 1 级; 无 效:Ashworth评分不变或上升。 在治疗过程中, 如患者因病情加重、恶化或晕针,或因其他不良反应情况发生而不能坚持治疗者,应将受试者中途退出的原因、病情等详细记录。 经治疗,30例患者中,显效3例,有效9例,改善12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80.00%。 偏瘫痉挛属于中医 “筋痹” 范畴。中医学早在 《内经》 就有类似记载,如 “中风” “筋痹”等,并认为本病的发生是阴阳失调、筋失濡润所致,如 《难经·二十九难》曰: “阴跷为病,阳缓而阴急,阳跷为病,阴缓而阳急”。经筋刺法是在古代“十二经筋” 理论的指导下,在 《灵枢·官针》 “恢刺” “关刺”治疗筋痹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验之临床,疗效甚佳,具有舒筋活络、缓解拘挛 ( 即 “恢筋急”) 的作用。 改良 Ashworth 痉挛量表 ( MAS) 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痉挛评定量表,该表将肌张力分为 0 ~ 4 级,使痉挛评定由定性转为定量。评测中以患者关节被动运动中对阻力的主观感觉作为评定基础。本研究表明,中风偏瘫痉挛患者经治疗后,患肢肘、膝关节痉挛程度的改善均有显著提高,其中治疗组在下肢膝关节痉挛程度改善方面优于对照组,而上肢肘关节改善同对照组疗效相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