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416|回复: 1

第二掌骨侧穴位全息疗法的临床运用点滴体会

[复制链接]

488

主题

67

回帖

1531

积分

金牌会员

积分
1531
发表于 2014-9-12 20:26: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二掌骨侧穴位全息疗法,是山东大学张颖清教授在1973年发现的,指在第二掌骨侧穴位群进行针灸推拿,从而治疗多种疾病的一种新治疗方法。笔者利用暑假,采用本法,结合辨证论治,试治多种疾病,取得较为满意的结果,现总结如下。1治疗方法 第二掌骨侧穴位全息疗法,是穴位全息律在第二掌骨侧的具体运用。所谓穴位全息律,张氏这样描述:“人体任一节肢或其他较大的相对独立的部分的穴位,如果与其对应的整体上的部位的名称来命名,则穴位排布的结果使每一节肢或其他较大的相对独立的部分恰好是整个人体的缩小。并且,每两个生长轴线连续的节肢或每两个较大的相对独立的部分,总是对立的两极联在一起的。”按照穴位全息律理论,那么第二掌骨侧就存在一个有序的穴位群,张氏称之为第二掌骨侧全息穴位群。1.1穴位的分布规律 第二掌骨侧全息穴位群位于第二掌骨掌背桡侧缘微前陷中。左右手各有12穴。头穴位于第二掌骨侧的远心端。足穴位于第二掌骨侧的近心端。头穴与足穴连线中点为胃穴。胃穴与头穴连线中点是肺心穴。肺心穴与头穴连线三等分,从头穴端算起的两个分点依次是颈穴和上肢穴。肺心穴与胃穴连线中点是肝穴。胃穴与足穴连线六等分,从胃穴端算起、5个分点依次是十二指肠穴、肾穴、腰穴、下腹穴、腿穴。1.2取穴方法 患者正坐,双手自然如握鸭蛋状,拇指与食指相离约3厘米。医者正坐于患者正前方。若取右手穴,医者左手将患者右手从下抬住,用右手拇指紧靠第二掌骨掌背桡侧缘,用力均匀地来回按压数次,即可在按压线上见一浅沟。12穴即分布在此沟内。随后按12穴分布规律,在此浅沟内,右手大拇指略带旋转按压,仔细寻找反应敏感的穴位。若取左手穴,医者左右手交换如前操作。l.3取穴原则1.3.1“以痛为俞”为主取穴。原则上取反应最敏感的穴位。1.3.2结合该穴主治与其同名部位或脏器取穴。如头面部位的疾病可考虑取头穴;胃腑病变可考虑取胃穴。1.3.3结合中医理论取穴。如“肺主气司呼吸”,则呼吸方面之疾病可选用肺心穴治疗.1.4操作方法选用2. 5厘米的针灸针。针刺深度在1.5~ 2厘米之间。每次一般只针两穴。6次为一疗程。两个疗程之间休息2~3天。补法:爪切进针至皮下后,左手食指如前紧压不动;右手持针缓缓刺达地部(约1.4-- 1.9厘米)。得气后,拇指向前捻针9次,尔后将针下插1毫米左右。留针40~50分钟,5~ 10分钟行针1次。起针则须快速出针,紧扪穴孔。施用本法,行针2--3次一般先在上臂微微觉热,继之病位亦热.本法适用于虚证、寒证。 泻法:爪切进针至皮下后,左手食指松解,右手持针快速刺至地部。得气后,拇指向后捻转6次,然后慢慢将针退至皮部,针尖向上,留针30- 45分钟,5 --10分钟行针1次,出针时尽量慢,开其穴孔。施用本法行针2~3次,病位一般均有微微发凉的感觉。本法用于实证、热证。平补平泻法:爪切进针至皮下后,左手食指稍压不动,右手持针中等速度刺至地部,幅度均匀来回捻转数次。留针50 ~60分钟,5 ~10分钟行针1次。中等速度出针,略闭穴孔。施用本法,在病位一般均会有舒适感。本法适用于虚实不明或虚实夹杂之证。3治疗结果疗效标准 痊愈:症状完全消失,功能完全恢复。 有效:症状改善,功能部分恢复。 无效:症状无明显改善,功能没有恢复.4典型病例杨某,女,32岁,农民。自诉双侧肩背酸痛5年。休息则减,劳累加重。查:肩背无明显阳性体征。苔薄白,脉沉细。症系患者日久挑物负重,肩背劳损而致。人体背阳腹阴,责之阳气虚损,气血不足,肩背失濡。诊断:痹症(虚寒型)。治则:温补气血。治法:依法切12穴,颈穴及上肢穴均有很强的酸重感,即取左颈穴配右上肢穴为一组;右颈穴配左上肢穴为一组,交替使用。施以补法,行针1次,患者觉手臂微微发热;又行针l次,肩背亦觉微热。每次行针酸感均传至肩背部。留针45分钟,行针9次出针。共针4次告愈.段某,男,38岁,农民。自诉腰痛8年,加重1天。患者8年前扛物不慎致腰扭伤。经中药治疗后痛减,但未消除,隐隐刺痛至今。昨天早晨起床后,无明显诱因加剧。至今天下午疼痛难当,只能弓腰行走。苔薄白,舌边可见痕斑,脉沉细紧。本病乃瘀血久滞,气血运行失畅,揍理不密,暴寒乘虚而加所致。诊断:腰痛(寒实型)。治则;温经散寒、活血化瘀。治法:压其腰穴、肾穴均痛,尤以腰穴为甚,稍加指力则缩手,即为其针双侧腰穴,施以补法。行针3次,自觉手臂微热,继之腰背亦热。留针45分钟,每5分钟行针1次。每次行针患者均觉酸胀感传至肩部。起针时腰痛已无,活动自如,为巩固疗效,第2天晚上又为其针1次。赵某,男,19岁,农民。自诉头胀痛两年多,天气燥热及被日晒均加剧。经服西药、中药治疗两年多效果不佳.患者面部略赤,烦躁不安,口干苦,苔薄白,脉弦数。症系肝阳上亢,冲扰清窍而致。诊断:头痛(实证)。治则:平肝泻火,清热止痛。治法:压其肝穴则呼叫缩手.即为其针双侧肝穴,施以泻法。行针2次,其觉肝区微微发凉,继之头痛缓解。留针40分钟,每5分钟行针1次,每次行针患者均觉酸麻感传达腋下。共针3次痊愈。

8

主题

864

回帖

1003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003
发表于 2014-9-12 20:42:17 | 显示全部楼层
5体会与讨论
5.1生物全息律认为:生物整体与局部之间具有全息性质的特殊联系,故而生物整体的信息可显现于局部区域。在局部区域,相应的就能诊断治疗相应部位的疾病。第二掌骨是一个相对的区域,全身各个部位的生理、病理信息均有序地贮存于第二掌骨侧相应的部位。因此,第二掌骨侧的12穴乃是其同名部位、脏器的信息贮存之所,故能诊治有关疾患。
5.2祖国医学认为经络系统以十二经脉为主,“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纵横交错,网络全身,把人体脏腑、器官、孔窍以及皮肉筋骨等组织联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故人体机能内外相通,“有诸内必形诸外”,内在的病变可由经络系统反映于体表,见之各种阳性反应,如条索、痛、胀等,以及肤温、肤色等的改变;相应的在体表反应部位,“以痛为俞”进行治疗,则可治疗人体的内在疾患。笔者从临床运用来看,颇觉此法对气血异常而致诸疾,尤其是痛证,均有明显的疗效。
5.3第二掌骨侧穴位群为手阳明大肠经循行所过,民在输穴三间经穴阳溪之间。而大肠经乃多气多血之经,又输穴是经气渐盛之处,经穴为经气旺盛之所,这就是说,第二掌骨侧全息穴位群正位于气血充盛的阳明经段,针刺之能调理气血的异常,因此对气血异常而致诸疾有明显疗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阳光中医针灸学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董氏奇穴|针灸培训|董氏针灸|阳光中医针灸推拿学校论坛 ( 鲁ICP备14003402号-1

GMT+8, 2025-5-10 17:39 , Processed in 0.451481 second(s), 3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