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医者仁心 于 2015-3-14 16:00 编辑
肩痛是偏瘫患者最常见的合并症之一,发病率在 5% ~84%。其症状表现为肩部疼痛、肩关节活动受限。肩痛的出现会延长偏瘫患者的住院时间,不利于上肢功能恢复。目前国外基于本病的临床研究包括: 物理治疗、局部冷疗、红外治疗、超声波治疗、关节内类固醇注射、局麻治疗等。国内针灸治疗本病的研究较多,但缺乏针对痉挛性肩痛的研究,本研究观察经筋刺法结合温针灸治疗卒中后痉挛性肩痛的临床疗效。 患者均为医院针灸科住院及门诊患者。符合以下诊断标准: 脑血管病诊断标准: 参照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 《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纳入标准①头颅 CT 或 MRI 证实为脑梗塞或脑出血,偏瘫、单瘫或四肢瘫痪; ②偏瘫后,患肩在休息时或/和运动时出现疼痛不适; ③患侧肢体肌张力增高,Ashworth 量表评分为 1 级或 1 级以上者;④签署知情同意书,志愿参加本课题研究者。 排除标准: ①蛛网膜下腔出血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 TIA) 患者; ②其他原因引起肩痛者; ③不能配合完成疗效评价患者; ④晕针及其他不能耐受针灸治疗者。 治疗方法 1) 针灸治疗: 寻找经筋结节点的方法: 手持患肢远端,使上肢做上举、外展、外旋、内旋等动作,在活动过程中通过循按法,找到痛性条索状的经筋结节点。选用2 寸 30 号无菌针灸针 ( 一次性) ,针刺筋结点得气后均匀提插捻转 2min,选用汉医牌温灸纯艾条,长1.5cm,于针尾固定点燃的艾条,每穴灸 2 壮,燃尽后起针。( 2) 康复治疗:采用 Bobath 疗法,包括:降低肩胛骨周围肌张力,肩胛骨运动训练,增加肩关节被动活动度,自助性手臂活动,Botath 握手。( 3) 疗程: 每次针灸治疗 30min,康复治疗 40min,每天 1 次,每周治疗 5 次,共治疗 2 周。 经筋病灶点分布规律: 在卒中痉挛性肩痛患者中,结节病早点在举肩次、肩贞次、肩峰次、天府次、肩髃次出现频率较高。举肩次、肩贞次、肩髎次、消泺次、中府次、肱中次、下肩痛点等常有局部牵拉疼痛,其形状多为条索状。肩髃次、肩峰次、消泺次、肩井次多为钝痛,形状多为团块状。 目前认为卒中肩痛的主要发病机制有: 盂肱关节半脱位、肩部肌肉痉挛、肩部周围的肌力减弱、撞击综合征、软组织损伤、旋肌袖撕裂、肩-手综合征或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障碍、肱二头肌腱炎、丘脑综合征、臂丛神经损伤等。应根据不同的发病机制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痉挛性偏瘫易合并肩痛与肩关节特有的生理构造密切相关,为了保证上肢的灵活性,肱盂关节盂较其他关节浅,肱盂关节的稳定要依赖肌腱袖的包绕约束。肩关节的正常运动涉及七个关节,其同步、协调运动有赖于肩周经筋的张力平衡和协调收缩。 中医理论认为经筋能 “束骨而利关节”( 《素问·痿论》) 。经过肩部的经筋包括: 手三阳经筋、手三阴经筋、足太阳经筋支脉。手三阳经筋和足太阳经筋将上肢外侧、肩的上部和后部、肩胛和脊柱联系起来,是肩外展、前屈、后伸和外旋的主动肌群。手三阴经将上肢内侧、肩的下部和前部、胸肋部连成作用力线,是肩内收、内旋的主动肌群。经筋协调平衡,可以维系肩部各关节处于正确位置,经筋有序收缩,保证肩关节在各个方向运动自如。痉挛性偏瘫时,手三阴经筋拘急,肩关节处于内收、内旋位,外展时常出现自胸肋至肩前、腋、上臂内侧的牵拉疼痛,并导致这一组肌肉、筋膜附着点的牵拉损伤,而阴经经筋短缩,被动外展时常不能配合充分外旋,又造成肩峰附近阳经所属的腱袖损伤。手三阳经筋和足太阳经筋弛缓不收,肩外展、外旋无力,被动运动时同在这一力线上的肱骨、肩胛、脊柱的联动运动延迟,造成关节处松弛的肌腱袖受到卡压。受损经筋的保护性拘挛则进一步加重局部的病损和疼痛,日久还可能造成远端经筋附着点的损伤。根据病灶点的特性和分布规律的特点,我们认为痉挛性肩痛的结筋病灶点可分为两类,①痉挛点: 此类结筋点多为条索状,在外展、前屈、后伸时出现牵拉疼痛感,分布于手三阴经筋,为拘挛经筋牵拉造成。②损伤点: 此类结筋点多为团块状、钝痛,活动时疼痛加重,多无牵拉疼痛,多分布于手三阳经筋所过的肌腱袖附近,为反复的异常运动造成经筋损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