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围性面神经瘫痪(西医称Bells面瘫)是临床常见病,笔者根据《灵枢 经筋》篇有关理论,采用经筋透刺法治疗面神经瘫痪,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 ,现报道如下。 患者均来自针灸门诊和部分耳鼻咽喉科住院患者,年龄最小2岁,最大84岁,平均41.7岁;病程最短1 d,最长2个月。符合诊断标准:本组病例均参照1994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实用神经病学》诊断标准确诊;根据就诊时针刺患者四白穴、颊车穴的同时,采用G6805型电针仪断续波测试患者面肌对电刺激的收缩反应程度,将面神经的病损程度分为神经活跃型、一般型和不良型,本组病例经测试活跃型56例,一般型35例,不良型19例;参照面神经瘫痪针灸时机选择,结合本组病例将面神经瘫痪病程分为3期,发病在7d以内为急性期,8~15 d为静止期,16 d以上为后遗症期。本组病例急性期接受针灸治疗者36例,静止期44例,后遗症期30例。病程虽有不同,但以主症区分。 治疗方法 :根据患者入院时面神经病损程度和不同针法治疗,2组患者每日针刺1次,留针30 min,10次为1个疗程,休息2 d进入下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定,不足1个疗程按1个疗程统计。 经筋治疗:按少阳、阳明经筋循行,采用多针浅刺与透刺相结合,主穴阳白三透,针尖与表皮成15°角,分别向攒竹、丝竹空、鱼腰透刺,针尖方向呈鸡足状;地仓向人中、颊车透刺,一穴2针;闭目露睛加四白穴2透,分别针向目内眦,目外眦,口歪甚者加下关,并取地仓与颊车,太阳与颊车之间阳明经筋循行多针浅刺,每隔0.5寸1针;面瘫初期加风池、翳风及健侧合谷,面神经不良型和后遗症期加双侧足三里。上述诸穴均用捻转泻法,足三里穴患侧泻法,健侧补法。 疗效判断标准: 参照《实用神经病学》诊断标准结合本组资料设定。治愈:面部表情肌功能正常,鼓腮不漏气;好转:面肌功能大部分恢复正常,眼睛用力可完全闭合,口角轻度不对称,鼓腮轻度漏气;无效:面部静止时不对称,上额无运动,眼睑不能完全闭合,鼓腮仍漏气。 经治疗,68例患者中,治愈61例,好转6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9%。 周围性面神经瘫痪属祖国医学“卒口僻”、“口眼㖞斜”等范畴。如果治疗不当可留下后遗症,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现代医学认为,面神经自桥脑部出髓后到茎乳孔为止,是一条弯曲较长的管腔,一旦受冷侵袭或病毒感染,易导致面神经缺血、水肿或脱髓鞘改变,部分患者初期有耳后疱疹、耳痛,听觉及味觉障碍,后表现为面神经功能丧失。其受损程度取决于茎乳内急性炎症水肿和持续时间,水肿时间愈长,程度愈重,面神经受压时间愈长,愈易变性而难以恢复。此时可表现失神经反应和神经传导异常,肌电图多有改变,临床可用电针来判断面神经的病损程度。当面神经的主干或分支轻度受损时(尚未变性),表情肌收缩反应的幅度尚未下降,电针测试反应为活跃型,预后良好;当面神经中度受损时(部分变性),表情肌收缩反应的幅度部分下降,电针测试反应为一般型;当面神经重度受损时(完全变性),表情肌无法产生收缩反应,故其测试为不良型。此种简易电针检测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面神经的病损程度,对判断病性和估计预后及疗程有一定的帮助。 传统理论认为,周围性面瘫在急性期禁用针灸疗法,其原因是在这一时期针刺会加重面神经损伤。然而笔者根据临床经验及本组病例观察,周围性面瘫针刺治疗的最佳时期是急性期,此时给面神经一个良性刺激,使间生态神经产生兴奋,并改善面部血液循环,从而促进面神经炎症和水肿的吸收,增加面神经恢复几率。虽然个别患者出现病情加重,这是病情发展的一个自然过程,即使不针刺,这种情况仍可能出现。本组部分住院病例先经西医治疗未见效果,后再接受针灸治疗,此时已错过急性期进入静止期和后遗症期,疗程也相应延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