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海洋之露 于 2015-3-20 15:50 编辑
腰背肌筋膜炎又称腰背筋膜纤维组织炎、肌风湿症,多因单一的劳动姿势、持久负重、寒冷或其先天畸形等原因造成骶棘肌、背阔肌、斜方肌等肌肉筋膜劳损、水肿、痉挛久之出现纤维性变的一种临床常见病症,是常被忽略或误诊的痛症。其临床表现为腰背部、臀部弥漫性钝痛,并常能在广泛的痛区明确指出最痛点,按压该点时,疼痛向邻近部位扩散,有时可在其深部触及大小不等的硬结,此处常有放射性痛,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笔者应用经筋多针傍入浅刺法治疗本病,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 ,现报道如下。 所观察病例为本院针灸科的门诊求治患者,均根据诊断标准确诊为腰背肌筋膜炎,其中病变部位在上背肩胛区者37例,腰骶部者49例,胸椎下段及上腰部脊柱区者21例,背、腰均有病变者13例。最大年龄71岁,最小年龄29岁;病程最长20年,最短115年。 患者符合以下诊断标准: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①有外伤后治疗不当、劳损或外感风寒等病史;②多发于中老年人,好发于两肩胛之间,尤以体力劳动者多见;③背部酸痛、肌肉僵硬发板、有沉重感,疼痛常与天气变化有关,阴雨天及劳累后可使症状加重;④背部有固定压痛点或压痛较为广泛,背部肌肉僵硬,沿骶棘肌走行方向常可触到条索状的改变,腰背功能活动大多正常, X线检查无阳性征象。 排除标准:①先天畸形者;②合并急性软组织损伤,颈、腰椎病,肩周炎,风湿病或类风湿疾病;③1周内接受过与本病相关的中西药治疗者;④合并有心脑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危及生命的原发性疾病以及精神病患者;⑤妊娠或哺乳期妇女。 治疗方法: 经筋多针傍入浅刺组 (1)查找筋结点:患者取俯卧位,医者以双手拇指相互配合,循足太阳经筋在腰背部的分布查找痛性筋结点,一般多在菱形肌、斜方肌、背阔肌、多裂肌、臀大肌的起始处、交叉点、成角点查到呈条索隆起、僵硬、增粗、结节硬块等筋结点,压之疼痛明显或向四周放射。(2)经筋多针傍入浅刺:确定要多针傍入浅刺的筋结点后,以其为中心,局部常规消毒,术者选用28号或30号毫针数枚,在病痛局部的中心先横经浅刺一针,然后在前一针的上下部位再横经浅刺3~4针,针与经脉呈十字交叉状,捻转得气后留针15min,间歇行针2~3次,直至疼痛缓解、体征改善。出针后用大拇指在筋结点循经上下推按约30次。治疗1次/d,10次为1疗程。 疗效评定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拟定即以腰背部疼痛消失,晨僵明显缓解,痛性筋结或筋束消失,恢复原工作,随访半年无复发者为治愈;疼痛、晨僵基本缓解,筋结或筋束仍存在,并有轻度触痛者为显效;疼痛、晨僵明显减轻,筋结或筋束有压痛者为有效;连续治疗1个疗程以上,症状未见改善或加重者为无效。 经治疗,60例患者中,治愈21例,显效25例,有效9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1.7%。 典型病例:患者,男, 32岁,工人。病史:腰背部反复疼痛5年余,时轻时重。就诊前3d,干重活汗出后腰部受寒,当晚腰部疼痛剧烈,不能入睡,晨起下床需他人扶持,遂自行服用布洛芬缓释胶囊0.3g,每日两次口服,症状略缓解,但出现胃脘部不适、恶心,遂自行停药。第3d症状再次加重,遂来我科求治。检查:髂骨后部可触及索状筋束,压痛明显,并向大腿后侧放射。拍腰椎及骶骼关节X线片未见异常改变。诊断:腰背肌筋膜炎。辨证:寒湿阻络,气血失畅。治法:经筋多针循经沿皮浅刺傍入治疗,治疗2个疗程后,症状完全缓解,条索状筋束亦消失,恢复原工作, 6个月随访无复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