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200|回复: 1

腰背肌筋膜炎的经筋治疗法

[复制链接]

765

主题

959

回帖

4903

积分

超级版主

积分
4903
发表于 2015-3-20 15:49: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海洋之露 于 2015-3-20 15:50 编辑

       腰背肌筋膜炎又称腰背筋膜纤维组织炎、肌风湿症,多因单一的劳动姿势、持久负重、寒冷或其先天畸形等原因造成骶棘肌、背阔肌、斜方肌等肌肉筋膜劳损、水肿、痉挛久之出现纤维性变的一种临床常见病症,是常被忽略或误诊的痛症。其临床表现为腰背部、臀部弥漫性钝痛,并常能在广泛的痛区明确指出最痛点,按压该点时,疼痛向邻近部位扩散,有时可在其深部触及大小不等的硬结,此处常有放射性痛,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笔者应用经筋多针傍入浅刺法治疗本病,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 ,现报道如下。
       所观察病例为本院针灸科的门诊求治患者,均根据诊断标准确诊为腰背肌筋膜炎,其中病变部位在上背肩胛区者37,腰骶部者49,胸椎下段及上腰部脊柱区者21,背、腰均有病变者13例。最大年龄71,最小年龄29;病程最长20,最短115年。
       患者符合以下诊断标准: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①有外伤后治疗不当、劳损或外感风寒等病史;②多发于中老年人,好发于两肩胛之间,尤以体力劳动者多见;③背部酸痛、肌肉僵硬发板、有沉重感,疼痛常与天气变化有关,阴雨天及劳累后可使症状加重;④背部有固定压痛点或压痛较为广泛,背部肌肉僵硬,沿骶棘肌走行方向常可触到条索状的改变,腰背功能活动大多正常, X线检查无阳性征象。
       排除标准:①先天畸形者;②合并急性软组织损伤,颈、腰椎病,肩周炎,风湿病或类风湿疾病;1周内接受过与本病相关的中西药治疗者;④合并有心脑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危及生命的原发性疾病以及精神病患者;⑤妊娠或哺乳期妇女。
       治疗方法:
       经筋多针傍入浅刺组 (1)查找筋结点:患者取俯卧位,医者以双手拇指相互配合,循足太阳经筋在腰背部的分布查找痛性筋结点,一般多在菱形肌、斜方肌、背阔肌、多裂肌、臀大肌的起始处、交叉点、成角点查到呈条索隆起、僵硬、增粗、结节硬块等筋结点,压之疼痛明显或向四周放射。(2)经筋多针傍入浅刺:确定要多针傍入浅刺的筋结点后,以其为中心,局部常规消毒,术者选用28号或30号毫针数枚,在病痛局部的中心先横经浅刺一针,然后在前一针的上下部位再横经浅刺3~4,针与经脉呈十字交叉状,捻转得气后留针15min,间歇行针2~3,直至疼痛缓解、体征改善。出针后用大拇指在筋结点循经上下推按约30次。治疗1/d,10次为1疗程。
       疗效评定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拟定即以腰背部疼痛消失,晨僵明显缓解,痛性筋结或筋束消失,恢复原工作,随访半年无复发者为治愈;疼痛、晨僵基本缓解,筋结或筋束仍存在,并有轻度触痛者为显效;疼痛、晨僵明显减轻,筋结或筋束有压痛者为有效;连续治疗1个疗程以上,症状未见改善或加重者为无效。
       经治疗,60例患者中,治愈21例,显效25例,有效9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1.7%
       典型病例:患者,, 32,工人。病史:腰背部反复疼痛5年余,时轻时重。就诊前3d,干重活汗出后腰部受寒,当晚腰部疼痛剧烈,不能入睡,晨起下床需他人扶持,遂自行服用布洛芬缓释胶囊0.3g,每日两次口服,症状略缓解,但出现胃脘部不适、恶心,遂自行停药。第3d症状再次加重,遂来我科求治。检查:髂骨后部可触及索状筋束,压痛明显,并向大腿后侧放射。拍腰椎及骶骼关节X线片未见异常改变。诊断:腰背肌筋膜炎。辨证:寒湿阻络,气血失畅。治法:经筋多针循经沿皮浅刺傍入治疗,治疗2个疗程后,症状完全缓解,条索状筋束亦消失,恢复原工作, 6个月随访无复发。
  

765

主题

959

回帖

4903

积分

超级版主

积分
4903
 楼主| 发表于 2015-3-20 15:49:5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病属中医之“伤筋”、“筋痹”的范畴,当属经筋病症。《灵枢  经筋》记载,十二经筋起于四肢末端走向头身,行于体表,不入内脏,结聚于关节和骨骼部,形态有大小,或散布成片。足太阳经筋“上结于臀,上挟脊上项”,在人体躯干部的分布为臀、夹脊、肩髃、缺盆等,其分布范围与腰背肌筋膜炎的疼痛范围是一致的。十二经筋的病候多表现为该经筋循行所处的筋肉或与动作有关的疾患,以运动障碍和疼痛为主。当腰背部肌筋膜感受寒邪、慢性劳损时,导致局部经络阻滞,气血运行不畅,首先受累的是足太阳经筋的腰背段,造成经筋弛缓、挛急、掣痛、转筋、强直而经筋系统失衡,则易在肌肉的起始点、相互成角处、交叉点形成痛性筋结点。

     由于经筋为病,病位尚浅,故在治疗上此针不宜深,浅刺即可获效。因此,笔者治疗本症应用多针沿皮傍入浅刺,直接在经筋系统痛性筋结点病变部位循经施治,傍入而浮之,以激发卫(经)气,调和阴阳。经研究,经筋多针沿皮浅刺不仅加速了病所的血液循环,促进炎性水肿的吸收,而且较好地解除了经筋系统的紧张状态,改善了神经刺激症状,纠正腰背部不协调的力学关系,从而达到传统医学舒筋活血,软坚散结,通络止痛的作用。同时,本法将古代经筋理论与浅刺针法简、便、廉、验、效的实用特点相结合,方法简单,治疗效果好,医疗费用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阳光中医针灸学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董氏奇穴|针灸培训|董氏针灸|阳光中医针灸推拿学校论坛 ( 鲁ICP备14003402号-1

GMT+8, 2024-12-12 05:09 , Processed in 0.171014 second(s), 3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