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897|回复: 1

经筋疗法治疗中风上肢痉挛

[复制链接]

150

主题

149

回帖

829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829
发表于 2015-3-26 17:04: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雅风 于 2015-3-26 17:07 编辑

       中风后残疾主要表现为肢体功能障碍,早期弛缓性瘫,2~3周后进入痉挛状态,表现为上肢屈曲、下肢伸直的异常运动模式。这种异常的运动模式妨碍肢体功能的进一步恢复。因此,尽早解决痉挛问题,打破异常运动模式,促进分离运动,已成为现代康复医学的一个热点问题。但目前的各种治疗方法,疗效均不满意,而且因其副作用而限制应用。以往的针灸治疗多注重肌力的提高,缺少有关中风偏瘫痉挛方面的研究。笔者采用经筋刺法治疗中风肢体痉挛状态,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根据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上通过的《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选择符合中风(脑出血,脑梗塞)诊断的患者,年龄在40~70,病程1个月~6个月,上肢肌力2级以上,伴有肌张力增高,Ash-worth量表1级以上。
       治疗方法:经筋刺法
       取穴:鱼际,大陵,通里,经渠,尺泽,曲泽。
       操作:均取患侧穴。鱼际穴直刺1,刺入拇短屈肌腱中(手太阴经筋);大陵穴稍向尺侧直刺1,刺入指深屈肌腱中(手厥阴经筋);通里穴向尺侧斜刺进针,深度约0.5,刺入尺侧腕屈肌(手少阴经筋);经渠穴尺侧旁开0.1,在桡动脉的尺侧点进针,向尺侧斜刺进针,深度0.3,刺入桡侧腕屈肌腱(手太阴经筋);尺泽穴向尺侧斜刺0.5,刺入肱二头肌腱(手厥阴经筋);曲泽穴向桡侧斜刺约0.5,刺入肱二头肌腱(手厥阴经筋)。得气后施捻转泻法,持续捻转2min,休息10min,重复2次后起针,每日1,连续治疗30次。
       中风后一旦出现肢体瘫痪,同时也将伴有肌张力的改变及痉挛状态的出现,瘫痪的程度越重,痉挛也越重。本试验所选中风上肢痉挛状态病人的Ashworth级别于治疗前增高,说明有痉挛状态存在。经治疗后,Ashworth级别均降低,说明经筋刺法能降低中风病人的肌张力,缓解肌肉痉挛,而传统的针刺方法对肌张力影响不大。
       随着肌张力的降低,痉挛缓解,是否有利于肢体功能的改善?对于肢体功能的测定,临床上多采用Lovett的六级分类法,以往的针灸治疗多重视肌力的提高,认为针后肢体能抬起即是功能改善,而忽视上肢的伸展与手指的分开。现在认为,肌力检查对下运动神经元损害,可正确反映其运动障碍的部位及程度,但脑卒中后运动障碍属于上运动神经元损害,表现在肌力与肌张力两个方面,正是肌张力决定了运动模式。处于痉挛状态下的肌肉,看起来似乎有力,但病人却不能完成单一关节的的运动,说明病人的肌力降低主要是由于运动的控制障碍造成的。如果中风痉挛状态病人应用肌力检查方法,虽然表面上看能检查出肌力的大小,但对肌力的检查结果不能作出满意的解释。例如,痉挛状态病人在检查屈、伸肘关节肌群的标准体位下(即患侧肩关节、肘关节、前臂联合关节、腕关节和手指关节都处于中立位)不能主动屈伸患侧肘关节,但在异常的联带运动模式下(肩胛骨内收、上提、肩后伸、外展、外旋、前臂旋后、腕掌屈、手指屈曲),却常易完成屈肘动作,而无法伸肘。这种在多个关节、多组肌群同时参与下才能完成的屈肘动作,难以用肌力来解释。而且这种联带运动下的屈肘肌力,没有实用价值,只会增加肢体痉挛,增加肢体活动的困难。因此,现代康复医学对上肢功能的评价包括屈肌协同运动、伸肌协同运动、伴有及脱离协同运动的活动、伸肘、腕部的活动及手指伸展与分开、反射等。比较符合运动生理和神经生理的理论,能更好地反映肢体功能的状况,对指导治疗具有实际意义。Fugl-Meyer量表即是康复医学评定肢体功能的一种方法。本研究课题以Fugl-Meyer量表为指标,对病人治疗前后的肢体功能进行评定,结果表明:治疗后病人Fugl-Meyer分值均提高,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治疗前病人的Fugl-Meyer分值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治疗后病人Fugl-Meyer分值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经筋刺法组在促进功能恢复方面优于传统针刺组。经筋刺法组之所以在改善功能方面优于传统针刺组,关键是它能降低肌张力,缓解痉挛。从Fugl-Meyer量表中可以看到有许多跟肌张力有关的指标,由于肌张力下降,痉挛程度减轻,使得肘腕关节的伸展、手指的伸开等活动能完成,Fugl-Meyer量表分值高,肢体功能好。肌张力的变化值(Ashworth量表)与肢体功能的变化值(Fugl-Meyer量表)是怎样一种关系呢?笔者采用了直线相关分析法,结果表明肌张力的降低值(Ashworth量表)与肢体功能的增加值(Fugl-Meyer量表)呈显著性正相关,进一步说明了痉挛的改善有利于肢体功能的恢复,由于痉挛的改善,抑制了联带运动,促进了分离运动,使得经筋刺法治疗中风偏瘫的疗效优于传统针刺法。

150

主题

149

回帖

829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829
 楼主| 发表于 2015-3-26 17:05:01 | 显示全部楼层
      中风后肢体痉挛状态多发生在中风病恢复期,表现为筋肉拘急、肢体痉挛、屈伸不利,病位在经筋,属于中医“经筋病”的范畴。上肢屈曲,即为阳缓阴急。经筋病的病机是由于年老体虚、饮食劳倦、情志不舒以致肝肾阴虚、筋脉失养;或痰湿内停、风痰流传经络、经脉闭阻、气血经气不通、筋失濡养拘挛,证多属实或虚中夹实。这种痉挛状态正如《灵枢 经筋》篇言:“手太阴之筋,,,其病;所过者支转筋痛”,“手少阴之筋,,,其病当所过者支转筋,筋痛”,“手心主之筋,,,其病;当所过者支转筋”。笔者采用经筋刺法治疗,取6个穴,分别刺入手三阴经筋,施捻转泻法,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缓解痉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阳光中医针灸学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董氏奇穴|针灸培训|董氏针灸|阳光中医针灸推拿学校论坛 ( 鲁ICP备14003402号-1

GMT+8, 2024-12-4 16:20 , Processed in 0.398443 second(s), 3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