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640|回复: 1

艾灸疗法可有效消除运动性疲劳

[复制链接]

111

主题

109

回帖

613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613
发表于 2015-4-2 16:04: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飞羽 于 2015-4-2 16:06 编辑

      运动性疲劳作为一种生理现象, 一直伴随着运动实践的存在而存在。随着现代竞技运动水平的提高, 运动强度越来越大, 运动员承受的负荷也越来越高。若运动员经常承受大的运动负荷而得不到恢复, 就会在生理和心理上出现疲劳, 使机体运动能力下降, 影响技术的发挥和成绩的提高, 严重者可导致运动生涯的结束。因此, 了解运动性疲劳的产生机制, 掌握合理的诊断方法, 从而有效地消除运动性疲劳, 对提高运动成绩, 增进健康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
       艾灸疗法促进运动性疲劳恢复的理论基础
       中医对运动性疲劳的认识 中医对疲劳的认识已有二千多年历史, 早在 黄帝内经、金匮要略 等文献就有许多有关疲劳的论述。疲劳一词始见于汉代张仲景的金匮要略 ,该书明确地把因疲劳引起的症候与虚劳病 同类论述, 中医对运动性疲劳的认识是从整体观念出发, 主要集中在形体疲劳、神志疲劳和脏腑疲劳三个方面, 体现了生物- 心理- 社会整体医学模式的思想, 运动性疲劳是指在运动过程中发生的一种疲劳症候, 与内伤虚劳的发生密切相关。其本质主要与脾、肾、肝的根本机能变化或受损程度密切相关, 因此消除运动性疲劳和促进恢复的主要手段是以补法为主, 即 虚则补之 , 对运动性疲劳整体功能态所出现的偏态进行纠正和调整, 即 以平为秘 , 使机体的运动能力增强, 达到最佳状态, 进而实现抗运动性疲劳的目的。
       传统中医艾灸疗法 灸疗是传统中医一种疗法, 是利用易点燃的材料和某些药物,烧灼穴位, 凭借温热刺激, 通过经络的作用, 来调整机体的生理失衡, 达到治疗和保健的一种外治方法。灸疗是几千年来我国古代劳动人们长期与疾病斗争实践的结晶, 它对多种疾病都有一定的疗效,特别是一些疑难病症更有确切的疗效, 这使它具有 重症速效, 难症神效, 常见病久效 的鲜明特点, 现代研究也表明了灸疗可以调整脏腑功能, 促进人体新陈代谢, 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 从而防病治病。在古代, 关于灸疗疗效神奇就有很多记载, 如宋 窦材在 扁鹊心书 住世之法 中就有 保命之法, 灼艾第一, 丹药第二, 附子第三之说; 医学入门也说: 凡一年四季各要熏一次, 之气坚固, 百病不生 ; 凡病之不及, 针之不到, 必须灸之 ; 灵枢官能 也说针所不宜, 灸之所宜的记载, 总之灸法具有温经散寒, 温通经络, 活血逐痹, 补虚助阳, 消瘀散结以及防病保健的功效。蔺云桂认为运动员的体力要求, 第一是持久, 第二是疲劳恢复快, 第三是爆发力强, 灸法对此三项具有较好的作用, 并对大小白鼠做游泳实验、对人群进行握力、拉力实验的结果都表明艾灸对运动员具有良好保健作用; 梁飞认为针灸在大强度长时间持续运动中令受试者机体保持良好的运动能力, 且能较好促进运动性疲劳的消除。因此可以把这项技术推广到田径、游泳等运动项目的训练和比赛中去。
       艾灸疗法治疗运动性疲劳的合理性 艾灸疗法作为传统保健疗法已有 2 000 多年的历史, 自古即用于治疗各科虚症。唐代孙思邈推崇 一切病皆灸三里 , 灸法治疗保健的关键在于 扶正以祛邪 , 灸法扶正固本的作用一直为历代医家重视和证实。现代研究表明, 艾灸足三里穴能提高竞走运动员的血红蛋白含量, 对维持运动员良好的机能状态,提高运动成绩有重要意义。艾灸能减轻大强度耐力运动对大鼠肝脏、心肌、骨骼肌、肾脏等组织细胞的损伤, 对心、肝、肾、骨骼肌具有保护作用; 艾灸能提高运动训练大鼠肌糖原和肝糖元水平, 保证大强度运动时神经、肌肉等组织的唐供应, 从而提高运动能力。艾灸还可以提高耐力性训练大鼠血清睾酮水平, 使血清睾酮的下降得到缓解, 表明艾灸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改善由于运动造成的内分泌紊乱。
       艾灸疗法促进运动性疲劳恢复的相关研究
       艾灸对清除氧自由基抗脂质过氧化的作用 大量实验表明剧烈运动后, 体内自由基的生成与消除遭到破坏, 产生自由基的能力加强, 而清除自由基的能力受到抑制, 自由基明显增多。多余的自由基与细胞膜发生脂质过氧化反应, 使透明质酸和胶原体降解, 改变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造成组织损伤。伴随此反应过程还产生许多有害的次生自由基和毒性产物,形成多级自由基连锁反应, 是引发运动性疲劳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 消除体内自由基, 降低脂质过氧化水平是促进疲劳恢复的重要途径。高希言等用自制的细艾条悬灸小鼠的足三里、大椎、命门穴, 结果发现小鼠红细胞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增强, 血浆中丙二醛( MDA) 的含量降低。李丽红等报道用清艾条温和灸足三里有效降低了血清中的MDA, 提高了 SOD 的含量。针灸足三里穴对大负荷训练后人体红细胞过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的实验表明: 针灸足三里穴能提高红细胞中SOD 活力、降低 MDA 水平, 增强红细胞抗氧化能力, 减轻自由基对红细胞的损伤, 对红细胞膜起保护作用, 预防运动性血红蛋白降低或延缓运动性疲劳出现。
       梅菊等为探讨针灸足三里穴对小鼠运动能力和自由基代谢的影响, 采用小鼠游泳训练模型, 观察体重等一般健康状况、游泳耐力、血浆、肝脏及肌肉组织中 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 Px) 活力和丙二醛(MDA) 含量。结果针灸足三里穴能改善训练小鼠整体健康状况, 提高小鼠游泳耐力和血浆、肝脏、肌肉中 SOD、GSH- Px 活力, 降低 MDA 含量, 提示针灸足三里穴能提高小鼠运动能力。
       艾灸能够提高内皮素, 降低一氧化氮水平 大量研究表明大负荷运动会使脑组织中一氧化氮合成酶( NOS) 活性减弱和内皮素- 1mRNA( ET- 1mRNA) 表达增强, 从而引起局部血管持续收缩, 导致相应部位缺血缺氧, 造成中枢运动疲劳。而在运动性疲劳的发展过程中, 中枢神经起主导作用, 运动时脑中一氧化氮(NO)的含量升高, 对改善脑血流, 减少中枢疲劳有一定的作用。同时, NO 含量的增加也对运动时其他组织器官的血液供应有着良性的影响。史曙生实验发现,艾灸神阙穴和足三里能有效提高NOS 水平。方向明研究表明艾灸豚鼠的肺俞、大椎、定喘穴可以降低豚鼠血浆中的内皮素( ET) 含量, 减轻哮喘症状; 唐照亮等报道用香烟型艾条温和灸肾俞可以降低血浆中 ET 的含量, 提高 NO 含量。由此我们可以得知艾灸一定的穴位可以降低运动后机体中血清内皮素的含量、提高一氧化氮含量。说明艾灸可以有效地扩张血管, 改善局部组织的供血供氧, 从而提高机体对运动的适应能力, 减轻运动性疲劳, 加速运动性疲劳的恢复。
通过清除乳酸促进疲劳的恢复 在激烈运动过程中, 由于机体内供氧不足, 产生大量乳酸, 当乳酸积累达到一定量时, 肌肉则失去收缩能力, 使得运动能力下降。再加上乳酸具有较强的酸性, 会阻碍糖的无氧分解, 使能源物质磷酸腺苷( ATP) 不能快速合成, 从而直接影响能量的供应。此外, 过多的乳酸聚积, 会降低神经系统的调节能力, 导致兴奋性减退,使肌肉的工作能力下降。如不及时清除多余乳酸将影响体内的正常代谢, 导致运动性疲劳的发生。因此清除机体内乳酸是促进疲劳恢复的有效途径之一。史署生实验发现,清艾条温和灸神阙穴和足三里能够有效降低体内血乳酸的含量, 艾条灸可以明显降低运动时机体血清肌酸激酶的活性, 明显提高机体的台阶指数, 减轻运动性疲劳, 提高运动能力。向志勇等让 20 名男大学生在自行车功量计上逐渐增负荷的方式踏车运动至力竭, 然后随机分成针灸和自然状态下恢复两组, 在运动后和恢复期后测定血清肌酸激酶活性和肌红蛋白的含量。结果针灸组血清肌酸激酶及同工酶活性和肌红蛋白含量恢复期水平与运动后比较均显著下降, 而对照组虽有下降但无显著性差异。
       通过增强机体免疫能力来消除长时间运动性疲劳 长期强化训练导致的运动性疲劳往往会抑制机体的免疫功能,并影响机体的物质代谢, 使生理性反应向病理性方向转化。艾灸可通过提高机体免疫力来影响物质代谢而消除运动性疲劳。现代研究表明, 艾灸对免疫系统有着广泛的影响。它能够提高体内白细胞数, 促进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加速抗体形成以增强人体防御功能, 具有维持机体生理平衡, 抗御病邪的双向调节作用。因此艾灸能够消除机体内病理性病变的诱发因素, 使机体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及其与外环境统一, 提高人体对不同运动负荷的适应能力, 防止生理性反应向病理性转化, 并能促使病理性反应向良性方向发展。陈雪琼等发现用艾灸加针刺交叉刺激肾俞、委中、大肠俞、昆仑和环跳、阳陵泉、丘墟、足三里能够起到消除和减轻肌肉、关节伤痛和预防损伤的作用。此外, 艾灸还可以调节物质代谢, 如艾灸命门穴可以纠正阳虚小鼠的虚损, 改善核酸和蛋白质代谢紊乱, 使肝脾 DNA 所含的锌由低转向正常, 铜的含量降低。针灸足三里穴可以使疲劳大鼠的体重保持稳定增长,提高血红蛋白含量、血清皮质醇、下丘脑- 内啡呔含量, 降低血浆- 内啡呔、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含量, 对下丘脑-垂体- 肾上腺轴产生明显的良性调节作用, 从而起到恢复运动性疲劳的作用。由此我们可以得知: 艾灸人体一定穴位, 可以增强人体免疫力, 调节人体物质代谢, 缓解长期疲劳引起的肌肉伤痛等症状, 从而达到提高机体运动能力, 减缓运动疲劳的目的。
       运动性疲劳的中医辩证分型及选穴原则
       运动性疲劳的中医辩证分型 我国运动医学研究工作者根据运动必劳其形体( 筋、骨、肉) , 劳其脏腑和神志, 必耗其大量精血、津液 的观点作为研究的根本指导思想, 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以中医对疲劳的症候分型为原则, 将运动性疲劳分为形体疲劳、神志疲劳和脏腑疲劳三个类型, 针对运动性疲劳产生的机制以及不同分型, 对其预防及修复所采用的方法可归纳为六个字: 健脾、补肾、养肝。中医认为脾为 后天之本 , 主全身之肌肉 , 肾为 先天之本 在体为骨, 主骨为生髓 , 肝主筋 , 脾胃健旺就能为机体提供足够的能量, 使损伤的肌纤维基本恢复正常, 增进运动员的免疫调节能力, 并纠正能量代谢异常; 补肾能减少机体乳酸堆积、加快乳酸清除, 提高机体耐乳酸能力; 因此, 临床应在此原则的指导下, 进行选穴处方, 使机体恢复到最佳状态。
      运动性疲劳治疗配穴 从目前国内针灸抗疲劳的报道来看, 足三里、关元、神阙三穴被选择的频率较高, 其次为肾俞、命门等穴, 其它穴位对运动性疲劳的恢复作用还需要实验进一步研究证实。属于十四经系统内的腧穴共有 361 个, 为了减少实验的盲目性, 可以先对 人体十八要穴进行实验。十八要穴中, 足三里、三阴交、中脘和关元四穴应是实验首选要穴。其方义为: 足三里属足阳明胃经, 足阳明胃经有一条支脉从缺盆入体内属胃络脾, 足三里是胃经之下合穴, 又是全身强壮要穴, 具有健补脾胃的功效; 三阴交属足少阴脾经, 又是肝经、脾经、肾经的交会穴, 即一穴交三阴经, 故能统治三阴经的病症, 有着健脾、补肝、益肾的功效; 中脘穴为六腑之会穴, 能温补脾胃, 补益气血, 是治疗气血亏虚的要穴; 关元属任脉, 历来被作为强壮补虚的要穴, 是治疗诸虚百损的首选要穴。四穴配伍应用既可健脾益气又能补肾养肝, 相得益彰。


111

主题

109

回帖

613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613
 楼主| 发表于 2015-4-2 16:05:04 | 显示全部楼层
      问题思考及展望
      艾灸对运动性疲劳恢复作用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 目前还存在如下几个问题: 1) 艾灸消除运动性疲劳的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为了进一步认清艾灸消除运动性疲劳的作用机制, 除了从整体、系统、器官、细胞及分子水平上继续观察针灸对机体功能影响的效应外, 还应借鉴临床和实验针灸学的思路和技术, 借助基因科学提供的理论和方法; 2) 不同学者实验时, 受试对象的来源、疗程长短、测试指标等有待进一步标准化, 从而便于观察艾灸疗效, 同时使不同实验结果具有可比性。这需要积极摸索与建立动物和人体的各种完善的运动实验模型及其标准评价程序, 并筛选适用于机能评定与评价抗疲劳中医药的敏感指标; 3) 艾灸对运动性疲劳恢复的疗效有待进一步增强。这需要观察不同穴位组合和不同艾灸疗法的疗效, 选取最佳穴位组合和最佳艾灸疗法来提高疗效。另外可以研究疗效显著、使用方便的现代灸疗仪, 通过使用先进的现代灸疗仪来简化操作并提高疗效。
      艾灸用来消除运动性疲劳有着深厚的中医基础, 并具有合理性。随着更多学者的深入研究, 艾灸有望成为消除运动性疲劳的有效手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阳光中医针灸学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董氏奇穴|针灸培训|董氏针灸|阳光中医针灸推拿学校论坛 ( 鲁ICP备14003402号-1

GMT+8, 2024-6-7 22:45 , Processed in 0.197337 second(s), 3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