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105|回复: 1

肠易激综合征的埋线治疗法

[复制链接]

137

主题

145

回帖

774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774
发表于 2015-4-2 16:23: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中医养生 于 2015-4-2 16:25 编辑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与肠道动力学异常及内脏感觉异常有关的一组胃肠功能紊乱综合征,发病率较高。肠易激综合征在临床上分3型,即腹泻型、便秘型、腹泻与便秘交替型,其中腹泻型(D-IBS)比较常见。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属于中医“泄泻”范畴,本病其标在肠,其本在脾,按照辨证分型,以脾胃虚弱型最为多见。笔者近年来采取穴位埋线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胃虚弱证患者,现报告如下。
       患者均为门诊及住院患者,符合以下诊断标准:依据2006年修订的IBS罗马Ⅲ诊断标准,在最近的3个月内,每月至少有3天具有反复发作的腹痛或不适症状,并具有下列中的2项或2项以上:排便后症状改善、排便频率的改变、粪便性状的改变。IBS腹泻型:稀便(糊状便)或水样便比例≥25%,硬便或块状便比例<25%。至少在诊断前的6个月出现以上症状,并在最近的3个月持续存在,疼痛和(或)不适症状1周至少出现2天。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组织编写的《中医消化病诊疗指南》相关内容制定,选择脾胃虚弱型。主症:①经常餐后即泻,大便时溏时泻,夹带黏液;②食少纳差;③食后腹胀,脘闷不舒。次症:①腹部隐痛喜按;②腹胀肠鸣;③神疲懒言,肢倦乏力;④面色萎黄;⑤舌质淡,舌胖有齿痕、苔白;⑥脉细弱。具有主症2项加次症2项或以上,可以确定此型。
       排除标准:不符合纳入标准者;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Cronh)病、慢性结肠炎、慢性痢疾、肠结核、恶性肿瘤等其他原因引起的泄泻患者;合并有严重的高血压、重度心肺功能不全、严重心律失常、神经症、精神病以及过敏体质、严重皮肤病和肝肾造血系统严重疾病、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
       治疗方法:穴位埋线
       取穴:天枢、大肠俞、上巨虚、足三里、脾俞、胃俞。
       操作:局部皮肤采用2%碘酊消毒后,75%乙醇脱碘,将备好的0号羊肠线剪成1~1.5 cm长,装入9号埋线穿刺针内,医者左手拇、示指绷紧或捏起进针部位皮肤,右手持针,天枢、大肠俞、上巨虚、足三里直刺,脾俞、胃俞向脊柱方向斜刺,进针大约15~25 mm,当出现针感后,边推针芯边退针管,将羊肠线埋植在穴位的皮下组织或肌层内,出针后予创可贴保护。上巨虚与足三里、脾俞与胃俞隔次轮流交替取穴,治疗均双侧取穴。每10天治疗1次,连续治疗3次。两组疗程均为30天,治疗后判定治疗效果,随访3个月观察远期疗效。
       疗效评定标准:症状变化采用分级计分法,将各组患者的共同症状腹痛、腹泻、便急、腹胀等症状分为无、轻、中、重4级,主症分别计0、2、4、6分,次症分别计0、1、2、3分。根据症状总积分减分率判定疗效,减分率=[(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临床痊愈: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症状积分减少≥95%;显效:症状、体征明显改善,症状积分减少≥70%,且<95%;有效:症状、体征均有好转,症状积分减少≥30%,且<70%;无效:症状、体征均无明显好转,甚或加重,症状积分减少<30%。
       复发标准:临床痊愈、显效、有效者在疗程结束3个月进行随访,临床症状加重即为复发。
       经治疗,30例患者中,临床痊愈6例,显效13例,有效7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6.7%。
       典型病例:患者,女,39岁,公司职员。主诉:腹痛腹泻反复发作4年。病史:4年前因工作紧张、劳累,常发生腹痛腹泻,腹痛较剧,腹痛即泻,泻后痛缓,大便稀溏,发作频繁,每日3~4次,精神较差,食欲不振,食后腹胀,脘闷不舒,偶有肠鸣矢气。在某综合性医院行大便常规、结肠镜检查无明显异常,曾口服黄连素片、香连胶囊、氟哌酸胶囊等当时有效,但又复发,遂来我院寻求针灸治疗。刻下症见:舌质淡、舌胖有齿痕、苔薄白,脉细弱。诊断为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中医诊断:慢性泄泻,辨证属于脾胃虚弱型,治疗以健补脾胃、和肠止泻为主,取天枢、大肠俞、上巨虚、脾俞进行穴位埋线。10日后复诊,腹痛腹泻症状缓解,10日内发生腹痛腹泻2天,其余大便1~2次/天,无腹痛或偶有腹痛,症状亦减轻。再予以埋线治疗,取天枢、大肠俞、足三里、胃俞。20日后三诊,症状基本痊愈,大便每天1次、偏稀,10日内因在外就餐发生腹泻1次,食欲增强,肠鸣矢气基本消失,精神好转。再予以埋线治疗,取天枢、大肠俞、上巨虚、脾俞,随访3个月,未再复发。
肠易激综合征(IBS)病因和发病机制复杂,迄今尚不完全清楚,一般认为IBS是个体特异性的多病因的异质性疾病,累及整个消化道的动力障碍性,情绪因素、饮食、药物或激素均可促发或加重这种高张力的胃肠道运动。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属祖国医学“泄泻”范畴,病位在肠,病变脏腑在脾胃,其病机主要在于脾胃的运化功能障碍,常因外邪、饮食、情志等因素诱发,多反复发作。正如《古今医鉴 泄泻》所说:“夫泄泻者,注下之症也。盖大肠为传送之官,脾胃为水谷之海,或为饮食生冷之所伤,或为暑湿风寒之所感,脾胃停滞,以致阑门清浊不分,发注于下,而为泄泻也。”中医治疗着眼于辨证施治,疗效肯定,不良反应少,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近年来针灸治疗IBS也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国外亦有报道针灸治疗IBS期间能有效缓解腹痛、腹胀及全身症状。
       本研究结果表明,60例脾胃虚弱型的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经过穴位埋线和西药治疗后,均能达到较好疗效。穴位埋线组依据针灸理论辨证选穴,取大肠募穴天枢、大肠经背俞穴而成俞募配穴,以及大肠之下合穴上巨虚,配合脾胃经之背俞穴,胃经之合穴足三里,诸穴合用,标本兼治,共同起到补益脾胃、调理肠腑的功效。西药组所选匹维溴胺片是一种对胃肠道具有选择性解痉作用的钙拮抗药,通过阻断钙离子流入肠壁平滑肌细胞,防止肌肉过度收缩而起到解痉作用,能消除肠道平滑肌的高反应性,并增加肠道蠕动能力,用于与肠易激综合征有关的腹痛、排便紊乱、肠道不适,是临床上对症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常用药物。然而临床报道匹维溴胺短期疗效明显,长期效果不确定,有停药后易复发、疗效不易巩固的缺点,且不良反应也有腹痛、腹泻或便秘等。从本研究结果看,穴位埋线组总有效率达到86.7%,与西药组56.7%比较有优势,穴位埋线治疗后3个月内复发率为15.4%,西药组为64.7%,两组相比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另外,通过临床观察发现,在第1次治疗结束时,穴位埋线治疗的优势已表现出来,一直持续到第3次治疗结束,且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没有观察到不良反应。


137

主题

145

回帖

774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774
 楼主| 发表于 2015-4-2 16:24:06 | 显示全部楼层
      穴位埋线法属于针灸疗法的一种,集针刺、埋针、穴位封闭等多种疗法于一体,具有速效和持续效应双重作用,在临床应用日趋广泛,取得的临床疗效也颇令人满意。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属于慢性顽固性疾病,选择穴位埋线治疗,一是因为持续效应以达到远期疗效;二是间隔时间较长,节省时间;三是遵循中医辨证论治及个体化治疗,选穴精而少,可减少患者的恐惧心理,易于被人们接受,是一种省时省力、安全且行之有效的方法,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阳光中医针灸学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董氏奇穴|针灸培训|董氏针灸|阳光中医针灸推拿学校论坛 ( 鲁ICP备14003402号-1

GMT+8, 2025-2-3 22:58 , Processed in 0.324732 second(s), 3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