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夕瑶 于 2015-4-11 17:07 编辑
高脂血症是常见病之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其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笔者采用背俞穴埋线结合耳针治疗该病,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患者均为门诊部针灸科诊治的病人,均被确诊为高脂血症,年龄最小36岁,最大68岁;病程最短8个月,最长6年。其中,血清总胆固醇(TC)异常,65例;甘油三酯(TG)异常46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异常34例;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于35 mg/dL31例。辨证分型为痰瘀阻滞型30例;痰浊中阻型 19例;脾肾阳虚型16例。 患者符合以下诊断标准:按照中国《血脂异常防治建议》的诊断标准,并结合我院临床情况制定标准如下: (1)血清总胆固醇(TC)≥240 mg/dL。(2)甘油三酯(TG)≥160 mg/dL。(3)TC和TG均高于以上值者。(4)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140 mg/dL。(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35 mg/dL。辨证诊断 1)痰瘀阻滞型:症见胸痛、胸闷、肢体困倦、腹胀,舌有瘀点、苔厚腻,脉滑或弦。(2)痰浊中阻型:症见头晕、头痛、胸脘痞闷、恶心欲吐、纳呆,苔白腻,脉濡滑。(3)脾肾阳虚型:症见耳鸣、耳聋、头晕、目眩、神倦纳少、腰酸腿软,舌淡、苔少,脉沉细。 排除标准:(1)不符合中国5血脂异常防治建议6的诊断标准患者;(2)不满34岁或超过69岁患者;(3)精神病患者;(4)严重血液病患者。 治疗方法:背俞穴埋线+耳针 (1)穴位埋线:背俞取穴:脾俞、肝俞、胆俞、胃俞。随证配穴:痰瘀阻滞型配三焦俞;痰浊中阻型配膀胱俞;脾肾阳虚型配肾俞。器械材料:准备无菌医用埋线针、无菌镊子、5 mL一次性注射器各1个,0.25%利多卡因注射液10 mL, 2号无菌羊肠线数根(长约2 cm)和碘伏与酒精棉球适量。操作方法:埋线患者洗干净背部皮肤,患者取俯卧位,充分暴露背部,由助手根据骨度选准穴位。在一侧的穴位皮肤常规消毒,助手在已消毒的穴位皮肤上注射利多卡因约2 mL。局麻后,施术者左手持无菌镊子夹紧备用的羊肠线,右手持无菌埋线针,针尖穿过皮肤后与脊柱呈45度角,将羊肠线埋入穴位,待线头见不到时,针再进入0.3~0.4 cm,然后快速拔针,用酒精棉球按压针孔数分钟以防止针孔出血,最后再常规消毒埋线部位皮肤1次。同时嘱患者当天晚上勿洗澡,保持针孔清洁,治疗期内不喝酒、不吃辛辣刺激性食物。在第1次埋线后的第16天于对侧的相应背俞穴进行第2次埋线,两侧穴位交替使用。 (2)耳针治疗 耳穴取内分泌、胰胆、脾、交感。操作:患者取端坐位,选用经过高压消毒过的0.30 mm×13 mm不锈钢毫针,耳穴皮肤严格消毒,施术者右手持针,左手抵着被施针耳郭的背部,针尖进入皮下与耳软骨之间,用捻转平补平泻手法,每5分钟行针1次,留针25分钟。两侧耳穴交替使用,每天治疗1次,12次为一疗程,间隔3天再进行第2个疗程。 经治疗,65例患者中,临床痊愈25例,显效19例,有效19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6.9%。 对于高脂血症,有效的治疗很重要,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本文是研究脏腑背俞穴埋入羊肠线结合耳针治疗高脂血症,旨在探索穴位埋线降脂的疗效情况,从而减少心脑血管疾患的发病率。高血脂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的主要原因之一,若高脂血症长期得不到控制,会引起血液的相对浓度增高,血液黏稠度增加,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这种血液流变学的改变会促进脑血管意外疾病的发生。防止或减少心脑血管疾患的发生,关键在于降低高脂血症患者的血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升高血清中高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是体内有益物质,其对心血管系统有保护作用,有抗动脉粥样硬化功能。高脂血症对人体健康影响很大,目前的降血脂药物效果不是很理想。穴位埋线能降低血清中总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并能升高高密度脂蛋白,使之能与低密度脂蛋白竞争细胞表面的脂蛋白受体,使细胞代谢正常,能很好地抑制动脉血管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从而保护血管平滑肌的功能,同时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作用。肠线埋入穴位,对穴位有长时间的刺激,这不断刺激的信息通过神经、体液的传导到达大脑皮层高级神经中枢,高级神经中枢再发出指令直达血管平滑肌,干预胆固醇的合成及沉积于血管壁,而达到降低胆固醇目的;同时又能升高高密度脂蛋白,并增加细胞表面对高密度脂蛋白的亲和力,而保护血管壁。加上针刺耳穴的协同作用,疗效更胜一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