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718|回复: 2

经筋与气血

[复制链接]

137

主题

145

回帖

774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774
发表于 2015-4-13 16: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中医养生 于 2015-4-13 16:29 编辑

       经络学说是中医基本理论的重要内容,以一种完全不同于现代医学理论的方式来阐述人体机能调控的机制和生命过程。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灵枢 本藏》云:“经脉者,所以行气血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是故血和则经脉流行,营复阴阳,筋骨劲强,关节滑利矣。”所以十二经脉气血盛衰变化必然会引起经络系统出现异常变化。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附属体系,同样为经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功能活动有赖经络气血的濡养。而经穴位于筋肉之中,经筋与经脉相辅相成,十二经脉的变化可在经筋上找到阳性反应点,而一旦经筋反复损伤,形成结块、条索,就必然阻滞经脉的气血运行,进而改变其气血多少,出现十二经脉病候。
       十二经气血与经筋的关系
       多气多血之经与经筋    阳明经多气多血,但相对条件下气多于血,气能生血,血可濡筋,所以阳明经与经筋关系密切。《素问 痿论》云:“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阳明盛,气血充,诸筋得以濡养,则关节滑利,运动自如;如阳明虚,不能化生水谷精微,使筋骨肌肉失养,从而发生痿证。《素问 直解》云:“阳明者,胃也,受盛水谷,故为五脏六腑之海,皮、肉、筋、脉、骨,皆资于水谷之精,故阳明主润宗筋,,痿则机关不利,筋骨不和,,所以治痿独取阳明也。”因此,有治痿独取阳明的理论。
       多血少气之经与经筋
       厥阴经与经筋   厥阴经多血与肝主藏血、生血以调节血量密切相关。肝主筋,为罢极之本,主一身之筋膜。《素问 经脉别论》云:“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即肝所藏之血,通过足厥阴经脉的运行而达到体外的同名经筋,并通过十二经脉的循环而营养周身肌筋关节,且足厥阴之筋络诸筋,能发挥对全身筋气的调节作用。又厥阴经所属之脏腑,有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弊,易耗伤阴血,阴虚又易生热,灼伤阴液,使筋骨经脉失去濡养,而生痿证。故《素问 五脏生成》“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素问痿论》“肝气热,则胆泄口苦筋膜干,筋膜干则筋急而挛”。
       太阳经与经筋   太阳经多血少气,而足太阳又主筋所生病,与经筋关系密切。太阳经少气则卫外不固,太阳经又多血,气病及血,血病及气,气滞血瘀,血瘀碍气,故太阳经病变多以经脉循行所过之处的疼痛表现为主,如颈项强痛、肩痛、背腰臀及下肢疼痛为主。太阳又为巨阳,行身之后,所经部位筋肉分布最广,从项、背、腰、尻至下肢,故在十二经筋中,足太阳经筋排在首位。从生理上讲,《素问 生气通天论》指出:“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说明阳气可以化生精微,内可以养神,外可以柔筋。《类经》亦云:“太阳之气,生于膀胱水中,而为诸阳主气,阳气者柔则养筋,故主筋所生病。”足太阳经气充足,经筋得其阳气温养,则肌筋刚健,关节活动自如。反之,则水亏筋失所养,发生痿证。

137

主题

145

回帖

774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774
 楼主| 发表于 2015-4-13 16:27:2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中医养生 于 2015-4-13 16:30 编辑

       多气少血之经与经筋

       少阴经与经筋 肾藏精,主水,为作强之官,“其冲在骨”,与肝同源。肾主水,水能生精,精可生髓,髓以养骨,故筋骨的生长、发育等,均赖于肾中精气的滋养。肾气充备,则骨坚筋强。反之,则易生痿证。如《素问 痿论》指出:“思想无穷,所愿不得,逾淫于外,入房太甚,宗筋弛纵,发为筋痿”。肾气主要通过肾经作用于机体生长、发育以及各脏使之完成生理功能活动,处于不断输送与消耗之中。少阴经多气少血,正好可以推动肾气输送到全身各处,使经筋得养。而少阴经少血,易形成阴虚之证,而致精枯筋痿;少阴经如经气不足则无力推动肾气,难以濡养经筋,也可发为筋痿。

       太阴经与经筋    太阴经所属之脏腑包括肺、脾两脏。太阴经多气少血,《灵枢 刺节真邪》云:“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说明了“肺脾合气”理论。这种合气即是营卫之气,故太阴经多气,这种多气的含量也自然推动了十二经脉系统内由高向低流动能量的运行。从而使从肺产生的“宗气”与从脾产生的“后天之气”能够顺利充沛地濡养全身经筋。

       肺经与经筋 《素问 痿论》云:“五脏因肺热叶焦,发为痿躄。”说明痿证的病变部位虽在全身经筋,病因却在肺。《素问 经脉别论》:“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可见全身各脏腑组织所需的营养物质,都是经肺的敷布而获得的。如果肺叶受到邪热熏灼,使津伤叶焦,高源化绝,则筋毛骨肉失养,势必造成痿病。《素问绍识》云:“五志之火内炽,消烁肺金,,必自肺家传布,变化津液,灌输脏腑,肺脏一伤,五脏无所禀受,故因之以成痿躄也”。均说明肺热熏灼是致痿的重要病机。

       脾经与经筋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主肌肉。人的脏腑之气,筋脉肌肉,四肢百骸,无不赖脾化生的水谷精气以资养。《太平圣惠方》指出:“脾胃者,水谷之精,化为气血,气血充盛,营卫流通,滋养身形,荣以肌肉也。脾气健则肌肉发达、丰满健壮,四肢有力,故有“脾主四肢”、“清阳实四肢”之论。故临床上对重症肌无力、小儿麻痹后遗症等多取脾经以健脾益气。另外,筋肉的正常与否也影响着脾的功能,适度地活动四肢,可有效促进脾胃的受纳、运化。肌肉过度劳逸或疲惫、损伤,会使脾气失健,而见纳呆等症。《素问 痿论》亦云:“肌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脾。”脾主升清,脾将水谷精微向上输送至心肺,再由心肺的气化作用化生气血,营养全身,并通过脾气的升举作用维持人体内脏位置相对恒定的作用。如果脾虚则不能化生水谷精微,精血津液亏虚,使筋骨肌肉失养,则筋痿骨纵,如胃下垂、子宫脱垂等经筋病,《素问 脏气法时论》云:“脾病者,身重,善肌肉痿,足不收引。”

       十二经气血多少理论指导着经筋病的治疗

       指导着经筋病的针灸处方

       辨证选穴   根据十二经脉气血盛衰理论对经筋病进行指导,可区分疾病的发生、发展各阶段,推测或揭示疾病的预后与转归,并可用于具体疾病的防治,从而完善中医辨证体系,搭建深入研究理、法、经、穴、术、方药等技术理论平台,从而提高临证诊治水平。

       病位选穴   在“经筋所通,主治所及”的治疗原则指导下,按循经局部、邻近、远端选穴。如治疗周围性面瘫全过程中,循经远端选穴尤为关键,应该将经过面部的各经气血盛衰状态与各经筋在头面部的分布特点相结合,扩大有效配穴范围,提高治愈率。因胃经、大肠经多气多血,肝经多血少气,可取足三里、合谷、太冲,益其血,取多气少血之少阳经的外关、阳陵泉,行其气,同时选取面颈部的经筋病灶点,从而完善了面瘫的针灸处方。所以,十二经气血多少辨证方法的引入,完善了病位选穴,使治疗更有的放矢,更能准确地把握选穴原则。

       经验选穴   经验选穴是针灸处方的重要内容,常以十二经脉气血多少为依据选择穴位或压痛点。如治疗顽固性头痛和眩晕时多在手足少阳、太阳经筋交会处的枕骨上、下项线斜方肌、椎枕肌的抵止处进行“关刺”、“恢刺”。又由于少阳经多气少血,气多必结而上行,故多选取外关和足临泣以引气下行,配合多血少气之足太阳经相关背俞、委中等放血治疗,两者相得益彰,共奏行气活血、通经止痛之效。

137

主题

145

回帖

774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774
 楼主| 发表于 2015-4-13 16:28:0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中医养生 于 2015-4-13 16:30 编辑

       指导着经筋病的治疗方法
       刺血法 《灵枢 经筋》云:“其为肿胀,复而锐之。”筋急肿胀,即可采用放血法。因瘀血阻滞经脉则为肿为痛使新血不生,瘀血的形成和存在会影响到经脉气血的流通,同样也会影响经筋及相关络脉,不通则痛,故瘀血也是经筋病的重要病因。又因络脉濡养经筋,如邪气初聚,络脉粗实胀起异于正常,血结不甚,也可应用刺血法,如《灵枢 经脉》云:“故刺诸络脉者,,甚血者,虽无结,急取之,以泻其邪而出其血。”
       火针法 《灵枢 经筋》云:“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腧。”燔针即烧针,又称火针,对寒湿痹症当用火针。劫,迫也,劫刺,是指以温热之气迫使寒邪消散的刺法,临床上常用此法治疗筋痹兼感寒邪之病症。
       毫针刺法  浮刺(刺入皮下的浅层筋膜)、合谷刺(多向透刺)、扬刺法(在病变中心刺一针,再在其上下左右各刺一针)、齐刺法(在病变中心刺一针,再在其上下或左右各刺一针)等,以上各种刺法均是治疗经筋病的有效刺法,可根据情况以十二经气血多少理论结合经筋病特点辨证选之。
       长圆针    长圆针疗法是从《黄帝内经》整理挖掘出来的,在十二经脉气血多少理论的指导下,运用长圆针治疗经筋病,以解结法辨证松解阳性反应点,以治疗骨痹筋痹等深邪远痹(关节顽痛)及筋性经络、内脏疾病的诊治疗法。长圆针一端保持锋锐状,一端保持圆钝状,将锐锋与钝锋有机结合成为一体,使长针之锋利结合圆针的圆钝,制成针末锐而不利、圆而不钝的形状,这样既有利于治疗,又保证操作的安全性。常用关刺(刺关节附近的肌腱)、恢刺(刺肌腱)等刺法。
理筋推拿  经筋病的病因病机常由长期反复慢性的劳损形成结节、条索等阳性反应点,卡压血管、神经等组织所致。《灵枢 刺节真邪》云:“一经上实下虚而不通者,必有横络盛加于大经之上,令之不通”,即不通则痛。而理筋推拿是治疗经筋病的有效手段,对疏通经络(神经、血管)有很好的作用,尤适宜于经筋痹痛的早期、中期和后期粘连较轻者。如小儿消化不良可根据太阴、阳明经筋循行部位,选用捏脊、推七节骨等予以治疗。
       指导选药、针药并举靶向治疗   针和药的治疗理论基础是统一的,但它们发挥作用的方式并不完全相同。药物主要是“补偏救弊”(药物具有归经的特性),针刺主要是“调气”,促进和激发机体的自救机能,并未向机体输送外加物质。针刺的引导作用,疏通患病组织器官的经络,改善气血运行,加快药物流向靶器官的速度。由于经脉的舒张,也增加了患病处的相对药物浓度,从而更好的治疗疾病。如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因足三阴经筋与足阳明经筋均循行于阴器,故可在足三阴经和足阳明经上选穴刺之,还可在遣方用药上加入四经引经药。实践证明,针药并举,采用“疏肝、理脾(和胃)、益肾”三大法宝,再结合微观辨证(经筋病灶点),可协同增效。如腰大肌的起点在脊柱旁各椎体间形成裂隙,其间有脊神经根、血管通过,在其前方,有内脏神经的交感链毗邻分布,在其上方有输尿管依附,在腰大肌肌腹与腰方肌的肌间隙中,还有生殖神经、股神经、坐骨神经等,因此当腰大肌劳损时,就会出现尿频、尿急、性功能障碍等疾病,因此在治疗生殖泌尿系统疾病时还应加上腰大肌起止点附近的经筋阳性反应点,这样才是有效的靶向治疗。
       十二经气血多少理论与经筋关系密切,筋腱附着处、肌肉起止点的牵拉、损伤会产生经筋病灶点,卡压血管、神经等组织,影响各经的气血变化,而各经之间气血多少异常变化是疾病发生的内因,从某种意义上决定着经筋病的愈后、转归。这就补充和发展了经筋病的辨证施治,完善了经筋病的诊疗体系。因此十二经脉气血多少理论有其科学内涵及运用的合理之处,应在经筋病的临床诊治中重新进行定性、定量方面的探索性研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阳光中医针灸学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董氏奇穴|针灸培训|董氏针灸|阳光中医针灸推拿学校论坛 ( 鲁ICP备14003402号-1

GMT+8, 2024-11-22 00:49 , Processed in 0.319245 second(s), 3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