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五行养生 于 2015-4-16 15:40 编辑
《 内经 经筋篇》早已记载经筋的循行路线,但未说明穴位分布。历代医家多熟于经络,而对经筋疏解,经筋疗法散在民间。畲医经筋疗法治疗痧症,史籍虽无从可考。然而临床应用颇效,具有简、便、验、廉的特点,深受广大民众信赖。畲民多聚居山区,古代以农耕、狩猎方式生活,体力劳损致使经筋病症较多。如野外作业,受寒淋雨、外力碰撞、骨关节退行性变、风湿性关节炎及中暑,部分内、外、妇、儿、五官科疾病等。畲医称其为“失力症”、“疯伤症”、“痧症”、“筋路症”类都在诊治范畴。 畲医经筋病症的病因 外界异常气候变化,即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以风、寒、湿三种致病者最常见,其中寒邪是经筋病最常见致因。 外界力的作用,如挫、扭、碰、擦、撞、击、挤等,作用于机体外伤皮肉、筋、骨;内伤脏器。 机体自身动态的动、静力学,超生理性负荷活动,皆可致肌、筋、膜、带损伤。 气血亏损,经筋与神、形、态、气、血及先天性因素对病症的发生、发展和结局密切关系。 机体情志以及其他病症累及因素,如精神紧张状态对肌筋产生影响,主要是筋脉挛缩,致气滞血瘀,局部筋结,继而影响机体有关功能。 畲医经筋病的现代生物力学原理 经筋结构在人体基本呈纵行的束状、带状的分布,从趾指末端起,沿人体的肢体纵轴走行分布终止胸腹及头面。 中医的皮、肉、筋、骨、脉是不同的组织结构,一般认为筋包括肌腱、韧带、筋膜、关节囊、滑膜等结缔组织。经筋是全身筋互相联结而形成的一种“通道”结构系统。它成脉络状分布,是中医学中某种“气”的运行通道。 经筋的循行体现人体运动力线。经筋是一种通路,不同部位的筋组织联结在一起的结构统一系统,具有功能相关性和整体性。其中运行最本质的力或“应力波”,在人体中机械力是由肌肉收缩而产生的,同时沿着联结肌肉的筋传导。力通过筋作用于骨,不同部位的筋力通过骨进行整合,最终作用于关节,从而产生统一的有目的性的肢体运动。按现代生物力学称为“弹性应力”,它波动和振荡的方式在筋组织中传导,经关节部位转折,向下一肢节的筋传导延伸。在人体主观感觉中形成所谓的“气行”感,此种应力波与“力气”对应。 牵拉应力线“超阈限”地作用“应力点”时,形成经筋点的损伤,由点到线再由线到面,由面的一维向多维性演进,终成经筋病变系列,属自身活动过程发生的病变称“内伤”,多呈隐性损伤。与外伤具有性质上的区别,“内伤”和肌筋病症导致气滞、血瘀,产生经筋病症的复杂性及多样性。由于职业工作静态因素所致的肌筋病症亦属于机体自身“内伤”。 经筋的材料力学基础,弹性应力在介质中是否能沿一定方向顺利传导,与介质材料力学性质有关,主要涉及介质形态的一致性、材料质地的均一性、连续性。人体中经筋系统健康状态,即是否符合现代生物学中材料力学原理。否则,力在传导过程中就会产生“应力”集中,引起筋的急性断裂或慢性疲劳损伤。 畲医经筋疗法 撮天突穴:沿缺盆穴、肩前部、肘中部,手太三阴经筋循行部位撮、捏、刮、擦。 验痧筋:沿肘窝、腘窝于手厥阴、足太阳经筋拍打。 划痕法:沿胸侧第一线足太阴经筋,沿第2-5胸肋软骨刮划。 灯火燃照法:沿耳前后,足少阳经筋,颈部足阳明、手少阳经筋;胸腹足太阴及肘窝、腘窝属足太阳经筋部位。 背腰三针法:背三针穴,细绳围头一圈,以此长度沿颈至后背,两侧下垂齐平处各一穴,横线与督脉交叉一穴(相当厥阴俞);腰三针穴,细绳围肩一圈,以此长纵量至后腰,两侧下垂齐平处各一穴,横线与督脉交叉点上一穴(相当三焦俞),用茶油点焠。 脐心一穴,脐轮6穴(足太阴经筋)、手足拇指各一穴;天庭、印堂、发际、人中、承浆、灯心火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