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五行养生 于 2015-4-16 15:48 编辑
痛经是指妇女在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下腹疼痛或痛引腰骶部,影响工作及日常生活者。痛经分为原发和继发两种。前者指生殖器官无器质性病变,又称功能性痛经;后者指因生殖器官器质性病变引起的痛经,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盆腔炎等。痛经是妇科常见病,多发病,据报道发病率高达50%以上。本篇收录均为原发性痛经。 病例均为门诊收治女性患者,年龄最大33岁,最小15岁,病程最长12年,最短1年,均符合《中医临床病症诊断疗效标准》拟定的痛经诊断标准:经妇科及超声检查,生殖器官无明显器质性病变,患者多为月经初潮后2~3年的青春期少女,或未生育的年轻妇女,在经期或经期前、后一周内出现周期性下腹疼痛,伴胸胁乳房作胀,腰腿酸软等,以致影响工作、生活者。 治疗方法;采用穴位埋线和艾条灸的方法。 穴位埋线:穴取十七椎下(经外奇穴,位于人体后正中线,第五腰椎棘突下)、关元穴(脐下3寸),于月经来潮前一周做穴位埋线治疗。令患者分别仰卧及俯卧于床上,选好穴位做标记,皮肤常规消毒,盖上洞巾,将腰穿针内2 cm长羊肠线段植于皮下,出针后用无菌纱布覆盖包扎, 2 d后取掉,治疗后2 d内不得洗澡,一周内忌食鱼虾。 艾条灸:穴取双侧至阴、公孙穴,于月经来潮前一周开始至月经结束,用温和的雀啄灸每穴施灸15min/d,以局部皮肤潮红,患者耐受为度。 疗效评定标准: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中医临床病症诊断疗效标准》的疗效标准: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连续三个月经周期未见复发为痊愈;症状及体征减轻或消失,不能维持三个月经周期者为好转;症状及体征无改善者为无效。 经过3个疗程的治疗,治疗组25例患者中,痊愈9例(36% ),好转13例(52% ),无效3例(12% ),总有效率88%。 典型病例:吴某某,女, 20岁,学生, 2013年3月来院就诊。主诉:经期小腹疼痛3年。月经每月按时来潮,经期小腹疼痛,连及会阴及腰骶部,经色暗淡夹有血块,经妇科及超声检查,未见生殖器官器质性病变。患者面色恍白,形体消瘦,恶寒,手足不温,舌淡苔薄白,脉沉细。中医诊断为“经行腹痛”,西医诊断为“原发性痛经”。于月经来潮前一周做穴位埋线治疗,并灸至阴、公孙穴各15min/d,至月经结束。经过1个月治疗,自述症状缓解大半,又经过2个月治疗,疼痛消失,面色正常,手足温暖,遂停止治疗,嘱其注意经期保暖,少食生冷,随诊1年未见复发。 中医认为,妇女痛经的发生多由月经期间受寒饮冷,胞宫受寒,气血运行不畅而引起疼痛;或情志不畅,肝郁气滞,血行受阻而引发痛经。十七椎下位于督脉,关元穴属任脉,二穴一前一后,近于胞宫,采用穴位埋线的方法,刺激量大,起效时间长,对调整子宫的活动状态起重要作用;公孙是脾经的络穴,联络足阳明胃经,又是八脉交会穴,与冲脉相通,而督脉、任脉、冲脉共同起于胞中,与生殖系统关系密切,至阴穴是足太阳膀胱经的井穴,膀胱与肾相表里,肾主生殖与发育,肾精的充盛关系到胞宫的发育和月经的调畅,艾灸至阴穴可以温通经脉,振奋阳气,加灸公孙穴,可以温调脾经、胃经、任脉三条经脉经气,增强温经通络,化瘀止痛的作用。刺激至阴通过激发膀胱经经气,而调整肾经经气,调节阴阳平衡,又可沿肾经循行路线传递所受信息至腹部胞宫,维系和调达胞宫气血,使气血畅通,腹痛得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