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冰儿 于 2015-4-20 16:16 编辑
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亦称过敏性鼻炎,为全球常见病、多发病,临床以突然和反复发作的鼻塞、鼻痒、喷嚏、流清涕为主要症状。本病属中医鼻鼽范畴,辨证多属阳气不足,脾肺气虚之候。目前本病的中西医治疗方法较多,但远期疗效尚不理想,笔者从调整患者的抗病能力着手,培土生金,辨证配穴,标本兼顾,采用穴位埋线疗法进行辨证治疗,并对中、远期疗效进行观察,结果报道如下。 病例均为医院针灸科就诊的AR患者,全部患者都经过中西药物治疗并反复发作者。年龄最小9岁,最大70岁;9~20岁11例,21~40岁15例,41~50岁4例,51~70岁2例;病程最短2年,最长25年。合并哮喘患者共8例,合并变应性结膜炎患者共12例。 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 按照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中华耳鼻咽喉杂志编辑委员会制定的变应性鼻炎疗诊断标准:中常年性变态反应性鼻炎诊断。 中医诊断标准: 按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鼻鼽病脾气虚弱诊断。主症:鼻痒而喷嚏频作,清涕量多,四肢乏力,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细弱。 排除标准:①临床上有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神经精神疾病、严重的过敏体质患者;②合并有严重的鼻中隔偏曲或鼻息肉者;③妊娠试验阳性或哺乳期妇女;④治疗期间随意终止治疗者。 治疗方法:取穴--- 迎香、中脘、气海、足三里、肺俞 操作方法: 取用7号注射针头1支,将1支30号40 mm毫针剪除针尖并消毒好备用,前端置入灭菌羊肠线000号0.6~1.5 cm长,迎香取线长0.6 cm,其余穴位取线长1.5 cm;常规穴位消毒,迎香针尖向同侧鼻通穴平刺;肺俞针尖顺经斜刺;操作时对准穴位快速进针过皮肤,将针送至一定深度(按毫针刺法操作),左手轻提针头,右手推针芯将肠线埋植在穴位内,出针后用消毒棉签轻压针孔。 疗程: 每15天治疗1次,4次为1个疗程,观察治疗1疗程后判定疗效,约需2个月;巩固治疗3个疗程后判定疗效,约需6个月。总疗程需要8个月左右。 注意事项: 取穴准确,注意避开神经干及大血管分布部位,严格无菌操作,确保线头不外露,皮肤溃疡、发热、月经期间不行埋线治疗。治疗期间忌食生冷、鱼虾及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观察治疗后,显效7例,有效15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为68.75%;巩固治疗后,显效17例,有效12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0.63%。 不良反应: 32例患者中有3例在迎香穴出现红肿,多在48~72 h内消退,无需特殊治疗。 AR是发生在鼻粘膜的由IgE介导的Ⅰ型变态反应性疾病,近年来全球AR的发病率呈不断上升趋势,在我国每年约有2000万人患病。AR虽然不是一种严重疾病,但可以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学习以及工作效率,并且造成经济上的沉重负担。AR的发生与支气管哮喘、鼻窦炎和结膜炎有关,同时AR还是哮喘发生的危险因素之一,积极防治AR,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目前AR的治疗方法主要为避免接触变应原、药物控制和免疫调节。与只限于改善症状的抗组胺药物不同,免疫治疗是立足于改变变应性鼻炎患者的免疫反应而达到临床治愈的目的[4]。但免疫治疗对变应原标准化和临床操作的要求较高,疗程长,价格昂贵,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在我国推广使用受到限制。因此,医学工作者一直以来都在寻找一种疗效好、费用低的治疗方法。 祖国医学认为本病属鼻鼽的范畴,为本虚标实之候,临床多从脏腑虚损入手进行辨证论治,本组病例均为脾肺气虚型,是临床常见的证型。在五行中脾属土,肺属金,土能生金,肺气的充实,有赖于脾气的输布,两者在生理上相互联系,在病理上相互影响,脾气虚则肺气亦虚,谓“母病及子”;肺病日久脾亦受损,谓“子盗母气”。笔者在临证时根据中医五行相生理论及脏腑学说,应用培土生金法治疗脾肺气虚之鼻鼽证,按虚则补其母的治疗原则,取中脘、气海、足三里、迎香等穴补益脾土,调理中州,益气生血生化之源,,使母旺子实以治本,正如<医宗必读>所言:”脾有生肺之能,土旺而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