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264|回复: 1

经筋疗法临床案例

[复制链接]

119

主题

121

回帖

669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669
发表于 2015-4-21 16:04: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医行天下 于 2015-4-21 16:06 编辑

       完整的经络学说应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经水、气穴、气府、本输、皮部、根结等内容。”经筋”联络四肢百骸,联络周身,各有定位。《灵枢经筋篇》对经筋的分布及功能有详尽论述。经筋病不只是表现为腰腿痛等运动系统疾患,也可表现为脏腑功能失调的症状。受老师启迪,我运用经筋理论治疗发热、昏厥等取得良好效果,现总结如下。
       小儿高热案:靳某某,女,5岁,因持续高热1周就诊。1周前滑雪,感受风寒,且多跌仆,其后持续高热T38~39℃。无汗,两颊胀红,精神萎靡,彻夜哭闹不眠,无鼻塞流涕,无咳嗽咳痰,纳可,大便调,小便色黄,舌光红少苔,右脉浮细数,寸部尤甚,左脉浮弦紧。查T39℃,咽部略红,扁桃体不大,双肺正常,血常规正常,右风池、右肺俞、右期门、左阳陵泉均轻触即痛不可忍,且可扪及筋结。外院诊为病毒性感冒,经治未效。辨证分析:风寒袭表,跌仆伤筋,经筋扭结之处为肺、肝、胆经气机内外交通要穴,正气郁遏,不得宣达于外,郁而高热不解;舌光红少苔为热盛阴伤之象;右脉浮细数、寸部尤甚,为肺热较盛;左脉浮弦紧,为肝胆气郁。治则:舒筋通经,宣畅气机。嘱停外院治疗药物。轻揉右风池、右肺俞、右期门、左阳陵泉使其结散痛减;按摩约15min后患儿通体凉汗,衣衫尽湿,体温顿降(T37.4℃)。热邪烁津耗液,欲彻汗而无源,“阳加于阴谓之汗”,以梨及苹果加冰糖煮水频频与饮,以资汗源。当晚整夜安睡未烧。次日白天高热如故,晚诊其脉,脉现柔和之象,热象已去半,此为邪热未尽解之征。仍取上述4穴治疗,轻轻揉至筋结尽解。当晚热退眠安,其后诸症尽除。
       体会:本例幼儿平素体健,无脏腑虚损。通过脉症分析,寒主收引、跌仆伤筋,筋聚致肺、肝、胆、经气郁而化热,故松筋通经而奏效。
       小儿咳嗽案
       王某,男,9岁。症状:频咳少痰1月余,晨起尤重。每晚睡后子时周身汗出如洗,衣被尽湿。舌红苔白略腻,脉两寸皆中取方得,两关部弦,右关尤甚。辨证分析:脉两寸皆中取方得,为中焦阳气升发不足;两关脉弦,中焦之气不足致精微难化,停而为湿;右关中取尤甚,提示病位在脾胃。子时胆经气盛,阳为湿郁,阳气外达蒸湿为汗;中阳不足,精微难化,积滞为痰,肺失肃降,故久咳难愈。治则:健脾化湿。药用:白术15g,干姜10g,桂枝6g,炙甘草10g,茯苓15g,生杭芍12g,橘红10g,厚朴10g,生山药20g,生鸡内金10g。6剂,1剂/d,分温早晚两服。
       二诊:服上方6剂,咳嗽咳痰止,仍有咽干口渴,子时汗出之症。为痰湿殆尽,药之温燥渐显,前方干姜易为生姜10g,生山药加至30g,继服2剂。
       三诊:前症消失,夜眠佳,每于起床穿衣时咳,约六七声自止。舌红苔白,两寸脉已浮起,和缓有力,弹性好。右肺俞、合谷压痛明显。辨证分析:第3胸椎顺时针扭转错位(俯视位),其右侧横突向后挤压背部足太阳经筋致右肺俞压痛,手阳明大肠经郁阻故右合谷压痛;寒主收引,晨起穿衣时身体骤然受凉,手太阴经筋、足太阳经筋及足厥阴经筋紧缩,相应经气不畅,故咳。湿邪已去大半,经气不畅,余湿尚滞,宜手法调整,舒筋通经以去湿。治疗:以手法矫正第3胸椎,调整诸经筋,使肺宣降无碍。次日晨起咳症消,纳佳,二便正常,舌红苔白,两脉滑。追访未复发。
        体会:本例为脾湿致咳,湿滞中焦为本,肺郁作咳为标。晨咳与胸部经筋受凉后紧缩致呼吸不畅有关(查右肺俞、合谷筋结明显)。舒筋活络、调畅气机,使内外无碍,湿无容留之地,故咳消。
       昏厥案
        陈某某,男,36岁,2012年5月2日18:00就诊,脑出血术后1年,突发昏厥2min。患者晚上坐位与人交谈,突然右转头后,头垂下,意识丧失,无目睛上吊、口吐涎沫、四肢抽搐。查: Bp120/80mmHg,双肺(一),心率80次/min,律齐,未闻病理性杂音;脉左寸极沉微,关尺浮弦紧数而大,寸关交界处尤紧;右脉弦数,寸部亦沉。辨证分析:“脉左寸之沉微与关尺之浮大反差极大,寸关交界处尤紧”,提示发病前瞬间头部右扭转动作,使经筋集结,气血郁阻,左风池当有筋结压痛,随即查看患者左风池穴,确触及筋结;脉左寸沉微提示左侧颈动脉供血极差,同时右侧颈动脉受右转头影响而迂曲闭锁,形成双侧急性脑供血不足,出现昏厥。治疗:以手法重按揉致筋结松解后,左手扳住患者头使其左转,患者随即苏醒,可准确回答问题。两寸脉立即由沉转浮。家属补充病史:此前,颈部彩超:左侧颈动脉大部分闭锁。
体会:本例为经筋病急症典型。通过脉诊及病症特点分析症结,调整经筋后血脉畅通。
       腹冷案
       朱某某,女,62岁。右腹内冷3年余,寒冷处为右锁骨中线肋下约四横指,深约5cm,饥饿时加重。舌淡红苔薄白,脉左滑右弦,右关弦紧。辨证分析:冷有定处,经久不愈,位于腹肌之中,考虑病在经络与经筋。“脉左滑”正常,“脉右弦”提示寒滞肝脉,肝气郁滞,肝胃失和;“右关弦紧”,提示足阳明经筋腹内部分紧张,饥饿时胃肠运动加剧,使足阳明经筋紧张尤甚,故“饥饿时右腹内部冷加重”。随即触摸右足厥阴肝经的太冲、曲泉、期门,压痛明显,验证了此分析的正确。治疗:用手法沿右足阳明经筋轻揉放松,并按揉上述3穴,使右足厥阴肝经通畅。3~4min后,患者右腹内发热,20min后右腹冷症消。追访至今未复发。
体会:经络穿行于经筋之中,经筋紧张会使经气不畅。经筋和缓、经络通畅则气血贯通,故腹冷症消。
       胸闷憋气案
       朱某,女,64岁,退休教师,以胸闷、憋气伴恶心欲吐3小时就诊。患者进食生冷约1小时后,出现恶心欲吐伴胸闷憋气,头汗出症状,持续约30min,不能出声呼援,以手拍柜门求助。服复方丹参片5片后症状略缓解,十余分钟后前症复作,舌下含服速效救心丸5粒后症状略缓解,速来我院就诊。既往无冠心病、高血压病等病史。查:心电图未见异常,双侧脉弦。特点为:左寸长出本位,左寸关垂直取弦紧,向内侧斜沉取弦紧尤甚,寸紧于关;右寸关内侧取亦弦紧,轻于左侧;同时身体中线偏左深层,沿手少阴经筋及足太阴经筋,存在纵向紧张力线;“寸紧于关”提示手少阴经筋紧张尤甚;剑突下(胃十二指肠悬韧带区域)上贯纵膈,亦明显紧张;身体右侧亦存在沿手少阴经筋及足太阴经筋自上而下的紧张力线,较左侧轻。辨证分析:寒主收引,进食生冷使足太阴经筋收缩紧张,牵及手少阴经筋,使心包膜高度紧张,心脏被束紧而舒张困难,故憋气严重;足太阴经筋“上腹,结于脐,循腹里”,该部分收紧,致胃气上逆,故恶心欲吐;足太阴经筋“结于肋,散胸中”,手少阴经筋“挟乳里,结于胸中,循贲,下系于脐”,此两经筋紧张,限制胸廓自然运动,使肺气宣降失常,故胸闷憋气,头汗出。复方丹参片、速效救心丸均扩张心血管,故略见效,但相关经筋之紧张不除,问题不能根本解决。治疗:用手法沿前述经筋压痛带按揉约30min,疼痛消失,恶心欲吐伴胸闷憋气症消,两脉滑缓。至今未再发。
体会:本例为以“内科症”为表现的经筋病。经筋不仅包括肌肉、韧带、关节,还应包括脏器包膜,故经筋病也会影响内脏功能。
       人体结构包括“脏腑-经络-经筋-骨”诸层次,脏腑通过经络相互贯通,内外通达;经络在经筋中穿行,经气之流注受到经筋张弛的调节与制约;经筋主束骨利机关;骨架结构又影响经筋的位置关系与张力状态。与之相应,疾病也涉及上述不同层次。中医内科杂病多用脏腑辨证,参以经络辨证、三焦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于筋骨辨证论述及应用较少。以上5例均为内科杂症,涉及“脏腑-经络-经筋-骨”各层次,运用经筋理论,通过脉诊确立病机,疗效较好。脉诊是分析以上各层次相互关系的关键。
       如何通过诊察血脉搏动推断出上述人体各层次的病理变化?几千年来,中医脉诊对于血脉搏动与“脏腑-经络”病理变化的关系积累了大量经验;对于血脉搏动与“经筋-骨”病理变化的关系论述较少,愿在此探讨。
       诊脉须定位、定性。内经时代尚无寸口三关诊法。《素问脉要精微论》:“尺内两傍则季胁也,尺外以候肾,尺里以候腹。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内以候膈;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前以候前,后以候后。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胫足中事也。”察经文所述,除脏腑定位外,尚有“季胁、腹、膈、胸中、膻中”等身体部位的定位,后世似未细研传承。此为尺诊法而非寸口三关诊法,但亦足以启迪后人。《难经》提出独取寸口诊脉法,寸关尺与脏腑的明确对应关系始自华佗。关于定性,如数主热、迟主寒之类,此不赘述。特别提出,弦紧脉与经筋病关系密切,以下详述。
       从血流动力学、血液流变学角度考察脉诊,可得出这样的结论:脉诊诊察对象是脉搏波,而不简单地指血管内血液流动形成的周期性血管扩张。血液在血管中的最大流速0.5m/s,而脉搏波的传播速度35m/s。人体各部位组织结构与功能的变化影响血脉搏动,以三维复合脉搏波的形式传导,传导介质是血流及脉管壁,近心区域的脉搏波先于远心区域的脉搏波传入心脏,并以此次序自心脏传入桡动脉,形成寸关尺分主上中下三焦,以及左脉主左、右脉主右的三维空间定位关系。人体生理与病理信息在桡动脉上的三维全息对应是脉诊得以成立的基石。人体气机的变化与寸口脉存在全息对应,那么,经筋系统的生理病理改变如何在寸口脉上体现?
       我的体会是:诊脉不仅要诊血流搏动,还要注意寸口脉各部分管壁紧张度的变化,后者常常表现为弦紧脉,体现出全身经筋系统的变化情况。脉壁紧张度与心血管功能状况(心输出量、外周阻力、动脉顺应性)、脉周组织张力(经筋)、脉搏波对脉壁侧压力有关。脉壁具有保持自身相对恒定张力的调节机制。例如:甲处经筋紧张,压迫从中穿行的血脉,形成增强的脉搏波A,继而该处脉壁张力增强以维持对血流的相对恒定压力;相距不远的乙处经筋紧张,形成增强的脉搏波B,A与B三维叠加后形成具有特定空间结构和次序的复合脉搏波AB,AB传到丙处,该处血管壁同样将在三维空间调整张力以适应AB压力并尽量维持相对恒定的管壁形态,管壁变形大小,必然被AB“印出”相应的“张力刻痕”并将AB继续向下传递,以此类推,直至桡动脉,形成“脉壁张力三维节段性全息复制”现象。如果在桡动脉察知与AB相应的“张力刻痕”,则可能反推出AB处的经筋变化。缓解经筋紧张状态,即可在桡动脉相应区域测知弦紧减缓的即刻变化。这是诊脉推测全身经筋状态的原理。


119

主题

121

回帖

669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669
 楼主| 发表于 2015-4-21 16:04:39 | 显示全部楼层
      在临床实践中,单纯通过脉诊尚难完全确定脏腑病位、病性,同样也难以完全确定经筋紧张部位。通过四诊合参,特别是经筋触诊,可以较全面地把握病机。如病例1为典型的气机郁滞致热,涉及脏腑-经络-经筋;郁滞原因不只是寒邪,还有跌仆致经筋扭结,故解除筋结,经络通畅而热去。病例2涉及脏腑-经筋-骨节异常,调整胸椎及筋结后晨咳症消。病例3涉及经筋-血脉,解除筋结,血脉即通,神志即复。病例4涉及经络与经筋,右足厥阴肝经的太冲、曲泉、期门压痛是重要佐证;3穴通畅后右腹冷消。病例5涉及脏腑-经筋,经腹部切诊确定经筋紧张部分;经治疗经筋紧张缓解后症消,脉象变为滑缓。
      通过问诊及诊血流搏动,推断脏象与经络的变化;通过诊察脉壁张力并结合经筋局部触诊确定筋结部位;通过经筋状态及全身运动状态的观察,测知骨与关节的变化;如此则可对人体各层次的变化及相互关系进行整体把握与较全面的综合分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阳光中医针灸学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董氏奇穴|针灸培训|董氏针灸|阳光中医针灸推拿学校论坛 ( 鲁ICP备14003402号-1

GMT+8, 2024-11-24 07:14 , Processed in 0.502397 second(s), 3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