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254|回复: 1

埋线疗法治疗便秘

[复制链接]

119

主题

121

回帖

669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669
发表于 2015-4-21 16:18: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医行天下 于 2015-4-21 16:20 编辑

       便秘是一种常见病,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的趋势,饮食结构的改变以及精神心理和社会因素等的影响,便秘已成为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病症。慢传输型便秘(slow transmit constipation,STC)是由于结肠传输减弱,肠内容物通过缓慢而致的便秘。据统计此型便秘约占便秘的16%~40%,其病因不清,症状顽固,治疗困难,主要特征为大便次数减少,便意消失,大便排出困难,患者多有长期服用泻剂史。目前多用药物对症治疗,并有依赖性。笔者采用穴位埋线疗法治疗便秘,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患者年龄31~82岁,平均62岁;病程6个月~20年;其中单纯STC 49例,混合型38例(内括约肌失弛缓31例,直肠前突及黏膜松弛7例);排便间隔时间4~10天1次不等,以5~7天居多;依赖泻药通便65例,依赖灌肠通便12例,泻药与灌肠交替使用的10例。全部患者均行结肠镜或钡剂灌肠等检查,排除肠道器质性阻塞病变或导致便秘的其它器质性损害。
       诊断标准与方法:按照全国便秘诊治标准研讨会的标准,大便量太少、太硬、排出太困难。在不使用泻剂的情况下,7天内自发性排空粪便不超过2次或长期无便意。使用72 h标志物排出<80%这一国际公认的结肠慢传输标准,并采用排粪造影检查方法,诊断结肠慢传输型及混合型便秘为入选标准,排除单纯出口梗阻型便秘。
       结肠传输试验具体操作方法为:受检查日3天前停用泻药和刺激性食物,检查当日上午9时顿服标记物10个,分别于24、48和72 h各拍腹部平片1张。检查期间,饮食及生活习惯不更改。
       治疗方法:采用穴位埋线疗法。
       选穴:大肠俞、天枢穴,并配以中极、足三里。(1)埋线方法:常规消毒后,予1%利多卡因局部麻醉,再使用大号皮肤缝合针将2号医用铬制羊肠线(plain)双股约4 cm埋入上述穴位(深达肌层),局部敷料包扎。足三里穴使用12号硬膜外穿刺针刺入约5 cm,将同样羊肠线约4 cm放入针管,边推针芯,边退针管,将羊肠线置入穴位。(2)治疗后3天之内每日用安尔碘消毒针眼1次。对混合型便秘的出口梗阻问题,内括约肌失弛缓者在埋线当时,于肛缘6点处切断内括约肌下缘约0.5cm,此伤口每日换药1次。对直肠前突加直肠黏膜松弛的患者,在埋线同时采用PPH手术(齿线上直肠黏膜及痔部分切除钉合术)。治疗后第2天开始观察并评定疗效。治疗期间嘱患者正常饮食,停用一切与便秘治疗有关的药物及治疗方法。疗效不佳者20天后再重复埋线治疗1次。
      疗效标准:痊愈:治疗4天内可排便,且此后排便次数≥1次/2天,症状消失,疗效持续大于3个月。显效:治疗4天内可排便,且此后排便次数≥1次/2天,疗效持续≥30天,但不足3个月。有效:治疗4天内可排便,且此后排便次数≥1次/3天,疗效持续≥30天;或排便次数≥1次/2天,疗效持续时间为15~30天。无效:症状无明显改善。
       结果:(1)近期(30天)疗效观察
       观察组87例中81例治疗后排便均有改善(93.1%),其中于治疗48 h内排便17例(19.5%),于治疗第3天排便43例(49.4%),于治疗第4天排便21例(24.1%),以上病例于第1次,排便后即可通畅排便,排便次数≥1次/2天。并均能保持正常排便30天以上。多数病例除大便困难症状明显改善、排便时间缩短外,还有肠蠕动及便意增强的感觉。
       远期(3个月)疗效观察:3个月后随访观察组中近期疗效属于显效以上的81例病人,符合治愈标准的有68(78.2%),大便基本正常。其余13例便次多少不固定,有时有排便不尽感,符合显效标准(14.9%)
       不良反应:观察组中有17例羊肠线埋置处红肿,1例伴渗液,经局部安尔碘消毒处理后无不良后果.
       典型病例:白××,男,65岁。病史:排便困难20余年,约7~10天排便1次,同时需要使用通便药或灌肠辅助排便。入院后经过传输试验及排粪造影检查,诊断为结肠慢传输型及内括约肌失弛缓混合型便秘。遂按上述方法予以埋线治疗并加用6点处内括约肌下缘离断术。术后第4天开始排便,以后每2天排便1次。经3个月随访无复发。
       便秘的病因尚不完全清楚,可能包括1)不合理的饮食习惯;(2)不良排便习惯;(3)滥用泻剂;(4)环境或排便体位改变;(5)妊娠;(6)老年、营养障碍;(7)结肠、直肠、盆底器质性病变及功能性障碍;(8)直肠、肛管出口处梗阻,如肛裂,肛管、直肠狭窄,内括约肌失弛缓,直肠前膨出,直肠内脱垂,盆底痉挛综合征,耻骨直肠肌肥厚,骶直分离,盆底疝等;(9)结、直肠神经病变及肌肉异常,如假性肠梗阻、先天性巨结肠、特发性巨结肠、巨直肠、慢通过型即传输性结肠运动缓慢、肠易激综合征(便秘型)等;(10)结、直肠外神经异常;(11)精神或心理障碍;(12)医源性,如可待因、吗啡、抗抑郁剂等;(13)内分泌异常及代谢性疾病。由于其病因不清,目前大致可将其分为慢传输型便秘及出口梗阻型便秘,而两者同时发生的混合型便秘又占多数。正常人的结肠向前运动速度约为5cm/h,进餐后10 cm/h,进餐后4~5 h可进入盲肠,5~6 h到肝曲,6~9 h到脾曲,11 h到降结肠,18 h到乙状结肠,24 h后排出。正常人结肠传输时间小于72 h,STC病人的结肠传输时间将大于72 h。这类病人往往72 h或更长时间没有便意感或未能排便,促进肠蠕动是治疗的关键。
       穴位埋线疗法,是将不同型号的羊肠线,根据需要有选择地埋入穴位,通过羊肠线对穴位的持续弱刺激作用(相当于持续留针),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其机理是通过羊肠线的物理性和生物性刺激而起到治疗作用。埋线疗法是依靠刺激穴位引发经络的调节作用从而改变人体内分泌及体内的神经体液平衡。
       已完成的工作证明,羊肠线对相关穴位的持续性刺激可以增强肠道平滑肌的张力及兴奋性,促进肠蠕动。由于针刺方法只能短时留针,不能起到持续性刺激作用,所以埋线疗法的治疗作用突出。与笔者以往的经验相比,多穴位、多疗程组合埋线可以强化其治疗作用,特别是增加了足三里穴后,效果明显。同时,肠线体积增大,延长吸收时间,直接影响疗效。以往采用1或0号线的疗效不稳定,本研究将线体增至2号线,并选用吸收较慢的肠线,也是增加疗效的原因之一。
        目前的分型虽然尚不完善,但治疗前仍应尽量明确便秘的分型,在详细询问病史及进行各种常规检查除外器质性病变后选用特殊检查方法。主要包括1)结肠传输试验,受试者自检查前3天起禁服泻剂及其他影响肠功能的药物。检查当日服含有10粒不透X线的标志物胶囊1颗,于24、48、72 h摄腹部平片,计算标志物的排出率及其分布,正常为在72 h内应排出80%。(2)排粪造影,用钡糊剂300 mL灌肠,以充盈至降结肠为准,并涂抹肛管标记肛门。拍摄侧坐于特制排粪桶上的静息、提肛、强忍、力排、黏膜和正位相,摄片应包括骶尾骨、耻骨联合和肛门,因可以提示内括约肌失弛缓、直肠前突、直肠黏膜松弛以及盆底下降等病变,有较大的指导意义。


119

主题

121

回帖

669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669
 楼主| 发表于 2015-4-21 16:18:58 | 显示全部楼层
      对混合型便秘的出口梗阻问题,应在埋线同时一并予以处理。合并内括约肌失弛缓的病例,应切断内括约肌下缘约0.5 cm,位置宜选在肛缘6点处,因此处切开程度易于掌握。伤口应每日换药1次,避免过早愈合。对直肠前突加直肠黏膜松弛的病例,应同时采用PPH手术可取得较好疗效,而对混合型病例单纯处理出口梗阻,不同时处理慢传输问题则往往疗效不好。
      目前,中药治疗存在停药后便秘又复发问题。结肠次全切除或全切除治疗STC远期疗效可靠,但因腹腔创伤面大,以及术后水分吸收功能降低,近期肠粘连等并发症及大便次数多将不可避免,甚至因粘连性肠梗阻需再手术。穴位埋线法治疗便秘安全、无痛苦,所以穴位埋线法治疗便秘是一种简便易行的,融多种疗法、多种效应于一体的复合性治疗方法,便于在基层使用。该疗法治疗便秘的临床疗效颇令人满意。本研究中只进行了一个疗程的临床观察,如增加疗程并增加羊肠线的刺激强度可能有助于进一步提高疗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阳光中医针灸学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董氏奇穴|针灸培训|董氏针灸|阳光中医针灸推拿学校论坛 ( 鲁ICP备14003402号-1

GMT+8, 2025-2-3 22:43 , Processed in 0.188664 second(s), 3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