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之涵 于 2015-4-25 15:54 编辑
患者均为门诊或住院患者,符合以下诊断标准:(1)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标准: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实施《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标准》:①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受寒湿史,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前有慢性腰痛史,常发生于青壮年;②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③脊柱侧弯,腰生理弧度消失,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并向下肢放射,腰活动受限;④下肢受累神经分部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直腿抬高或加强试验阳性,膝、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趾背伸力减弱;⑤X线摄片检查:腰生理前凸消失,病变椎间盘可能变窄,相邻边缘有骨质增生,CT(MRI)检查可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 (2)腰椎间盘突出症根性痛诊断标准:参照高等医药院校教材第3版《神经病学》及1988年卫生部药政司颁布的《临床疾病诊断标准·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标准》:①脊髓后根受压或受损后,出现相应后根的放射性疼痛;②腰痛伴发坐骨神经痛,直腿抬举受限;③椎旁压痛常伴有坐骨神经放射痛;④坐骨神经支配的肌力、反射和知觉改变;⑤椎管内压力或张力的增高试验可激发腰腿痛的再现。 治疗方法:踝三针治疗 体位:侧卧位。穴取踝三针,定位: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踝上4寸,每条经脉循行线上各1个穴,分别是根痛1、根痛2、根痛3。L3/L4椎间盘突出症取根痛1;L4/L5椎间盘突出症取根痛2;L5/S1,椎间盘突出症取根痛3;混合性突出,综合选穴。消毒:碘伏消毒穴位及术者手指。进针:医生左手拇、食指提捏起皮肤,右手持针,针与皮肤呈15°角沿皮下刺人,进针60 mm,针刺方向朝上。行针:快速捻转200~300次/分,不提插,幅度360~720°,次连续捻转3分钟。留针:每10分钟行针1次,留针30分钟,每48小时针刺1次。出针:留针30分钟后,将针缓慢退到进针点,迅速将针拔出。 腰椎间盘突出症主要表现为腰腿痛,而放射性腿痛是其重要症状之一,其主要原因是突出的椎间盘压迫神经根导致的根性神经痛,由于腰椎间盘及其周围韧带等解剖学特点,临床上常见腰4(L4)、腰5(L5)、骶1(S1)神经根受压并表现为L4、L5、S1相应神经分布区疼痛、麻木等。L3/L4椎间盘突出常出现L4神经受压,表现为大腿前侧痛及小腿前外侧痛,相当于足阳明胃经循行路线及皮部分布;L4/L5椎间盘突出常出现L5神经受压,表现为大腿及小腿外侧面痛、麻木,相当于足少阳胆经循行路线及皮部分布;L5/s1椎间盘突出常出现S,神经受压或L5、S1同时受压,主要表现为大腿及小腿的后外侧痛,与膀胱经循行线及皮部相吻合。依据经络皮部理论,结合神经分布区,按照“循经分部,通督化万方数据瘀”的原则,采用“以经刺皮”的针法,结合临床疗效,筛选出一组较佳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根性痛的穴位(踝三针)——根痛1、根痛2、根痛3以及较恰当的操作方法。 腰椎间盘突出引起腰腿痛的主要病机是肾精不足、外感风寒湿邪及外伤、劳损等导致经脉气血瘀滞不通或经脉失养。踝三针通过本部(踝部)的针刺达到对标部(腰部)经脉气血的调整作用,通过调节皮部经气发挥通经活络、行气活血止痛的作用。 疼痛是椎间盘突出主要症状,治疗椎间盘突出根性痛是治疗椎间盘突出症的关键环节。目前现代医学主要依靠消炎镇痛药类、激素类、吗啡类等药物,由于激素类、吗啡类等药物副作用较大,所以临床上常用镇痛抗炎类药物。本课题选择临床上普遍运用的药物来比林作为对照药物,药理研究表明,该药起效时间是30分钟左右,镇痛维持时间大约6~7小时,它是通过防止椎间盘突出时神经根炎性物质合成而起到镇痛作用,以及通过中枢神经系统而发挥镇痛作用,但长期使用镇痛剂容易带来一些副作用。常规针刺治疗组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方法,它是通过疏经活络、补肾强脊、活血止痛等作用治疗椎间盘突出导致的腰腿痛。 本课题采用踝三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根性痛。临床选取镇痛起效时间、镇痛维持时间、疼痛改善度以及腰椎间盘突出症根性痛最主要临床体征如直腿抬高试验为观察指标,通过以上的指标能够较全面反映每种干预措施对椎间盘突出根性痛的作用。研究结果显示:踝三针的起效时间分别为6分钟;镇痛维持时间为24.48小时。表明踝三针对腰椎间盘突出引起的根性痛具有起效快、镇痛维持时间长等特点,与常规针刺及药物组比镇痛效果显著。 踝三针镇痛效果与操作手法密切相关,首先,一定要沿皮刺,如果刺入太深会严重影响疗效;其次,每次行针的时间一定达到3分钟,而且行针的速度、幅度、强度都要达到要求,否则会影响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