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晨曦 于 2015-5-5 16:43 编辑
神经根型颈椎病是颈椎病中最常见的类型,发病率约占60%-70%,临床表现以颈肩臂疼痛、麻木,颈后有压痛并有放射痛为主。如治疗不当,会导致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笔者运用龙氏手法结合简易浮针治疗肩臂疼痛为主神经根型颈椎病,取得显著疗效,现报道如下: 患者均为医院门诊患者,符合以下诊断标准:参照1992年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上制订的神经根型颈椎病病理分型诊断标准。纳入标准:①符合上述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诊断标准;②症状以肩部疼痛伴患肢上臂外侧疼痛为主者,查体出现颈部C4-7压痛并向肩部及上臂外侧放射。臂丛神经牵拉试验为阳性。颈椎X线片显示异常变化( 颈椎小关节错位、颈曲异常、骨刺形成、椎间隙变窄等);③知情同意,能够配合完成治疗疗程及调查表的采集者。 排除标准:①不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和纳入标准的患者;②非颈椎病因素引起的上臂外侧疼痛者;③推拿手法禁忌症者;④服消炎镇痛类药物者。 治疗方法:采用龙氏手法结合简易浮针方法,患者仰卧于治疗床,全身放松 先用揉捏手法对颈肩部、肩胛区,小圆肌及上臂痛区进行软组织放松松解治疗大约10分钟,待软组织完全放松后进行正骨手法治疗,每个患者也要针对颈椎不同的错位形式采用不同的正骨手法,如低摇正法、挎角搬按法、俯卧冲压法、仰卧推正法等。以上手法结束后,嘱患者仰卧,双手轻扶床边,医者一手托患者枕部,另一手托患者下颌,对其进行徒手牵引约1分钟。手法结束后,进行简易浮针治疗,先明确肩臂部痛点或压痛点等阳性反应点,在距离阳性反应点上下左右约5cm处确定1-2个进针点,常规消毒,选用0.35mm×40mm毫针,在进针点进针,针尖与皮肤约成15°向着疼痛点,到达距痛点约2cm处,针刺深度不超过肌层,患者应没酸麻胀痛等感觉,若有须将针退回重新进针,之后左右扇形摇摆针柄,使针身也呈扇形摆动,操作2-3min,留针30min后取针。 均隔日治疗一次,治疗6次为一疗程,治疗一个疗程后进行评估。 临床疗效:参照1992年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上制订的标准。痊愈:原有各型症状完全消失,肌力正常,颈、肩、肢体功能恢复正常,能参加正常劳动和工作。显效:原有各型症状明显减轻,病情程度改善一个等级以上,疼痛程度改善一个等级以上或目测类比定级法 (VAS)减少3以上。有效:原有各型症状减轻,病情或疼痛有改善,但均不显著。无效:症状没有改善,同治疗前。 经治疗,40例患者中,痊愈25例,显效12例,有效3例,无效0例,愈显率为92.5%。 神经根型颈椎病属于中医学“痹证”、“肩颈痛”、“肩背痛”、“项强”的范畴。 现代医学认为该病是由于颈部神经根受刺激或受压引起神经根所支配区域出现疼痛、麻木、无力等症状而起病。颈椎小关节错位、骨刺形成、椎间隙变窄都可以造成椎间孔变形或变窄进而刺激或压迫神经根引起临床症状。临床中常见以肩臂外侧疼痛为主的经其他医院多方治疗效果不佳的神经根型颈椎病,其疼痛是在颈椎间盘退变的基础上,颈椎小关节错位、颈神经后支、肩胛背神经受卡压、小圆肌缺血受损伤的共同作用下引发的。 颈椎牵引已证实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有肯定疗效,但在临床中常见到颈牵后效果不佳甚至症状加重者。我们分析这是由于部分患者颈椎关节错位较严重,导致椎间孔变形或变窄,神经受到卡压。在未进行手法复位,解除神经卡压之前进行牵引,只会加重神经卡压,增加对神经根的刺激,使症状加重。对于轻度颈椎小关节错位、椎间隙变窄造成颈神经根受刺激或受压的患者采用牵引则效果较佳。本研究证明了在已有颈肩部肌肉慢性劳损、颈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及其继发性病理改变基础上,颈椎关节错位,使神经受到卡压是引起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在进行治疗时,应先有针对性进行关节复位,再配合牵引等治疗,才能取得较佳疗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