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海洋之露 于 2015-5-11 16:03 编辑
中风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其后遗症的偏瘫致残率很高。为了提高本病的治愈率,降低致残率,减轻患者痛苦及经济负担,我们选用临床上对此病疗效较好的针灸穴位,进行羊肠线埋入,取得了较为显著的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患者均为经脑CT确诊的恢复期中风患者(包括脑出血和脑梗塞),年龄48~77岁,平均62.64士1.3岁;脑出血35例,脑梗塞65例;病程4小时一3.5年,平均81.9士19.4天。 治疗方法:急性期用药物治疗, 采用常规药物治疗。脑出血急性期应用止血剂,控制颅内压,恢复期则给予活化脑细胞药物,脑梗塞急性期如颅内压高则降颅内压,恢复期则改善脑循环,活化脑细胞,疗程与治疗组同步。脑出血恢复期、脑梗塞患者均给予理疗、按摩等治疗措施;恢复期治疗以穴位埋线为主。取12~16号腰穿针及3~5厘米长羊肠线备用。取穴:肩髃、曲池、环跳、足三里。局部严格消毒后,将针刺入皮下,沿经络走行在皮下与肌肉间缓缓进针约6厘米左右.拔出针芯,送人羊肠线,然后边拔针边推进针芯,使羊肠线留置于皮下与肌肉之间,无菌敷料盖于穿刺部位。15天施术1次为1疗程,2次之间在对侧肢体相应穴位以同样方法埋线1次。 所有病人均予对症处理,如有高血压者给予降压治疗,卧床时间长者,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 疗效标准:治疗效果根据卫生部颁发的《病种质量控制标准》所定疗效标准—按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减少及病残进行评定(改良爱丁堡加斯堪的那维亚研究组)。每l疗程结束后进行评分,观察3个疗程无变化或肌力减退者为未愈。 从临床疗效来看,100例患者中,痊愈者有32例,占32.0%,好转者66例,占66.0%;未愈者2例,占2.0%;总有效率为98.0%。从临床疗效与病程关系来看,病程在1个月内的72例中痊愈27例(37.5%),好转45例(62.5%);病程在1一3个月的17例中4例痊愈(23.5%),13例好转(76.5%);病程3个月以上的11例中仅l例痊愈(9.1%),8例好转(72.7%),另外2例症状无明显改善(l8.2%)。 典型病例:靳X X,男,64岁,千部。于2013年4月24日以“左侧上、下肢偏瘫”入院。7天前午觉后出现左侧上、下肢偏瘫,经脑CT诊断为“右内囊区梗塞”,在家给予“低分子右旋糖醉”、“维脑路通”等药,静脉输人后肌力无明显变化。人院查体:BP2I.2/10.6KPa,心肺无异常,左侧肌张力低,生理反射弱,上、下肢肌力均为Ⅲ级,左侧巴氏征呈阳性,活动时需两人扶持,部分生活需照料。入院后给予低分子右旋糖酐加川芎嗪静输,4月25日给予第l次埋线,取左侧肩髃、曲池、环跳、足三里,埋线10余分钟后,患肢有异样感觉,足趾可活动,两天后可沿床边步行,肌力逐渐增加,5月9日第2次埋线时可自己步行,生活基本自理,5月20日患者肌力恢复正常,生活自理,痊愈出院。 根据祖国医学的针灸理论,结合现代医学的组织疗法,提出穴位埋线治疗中风恢复期偏瘫的设想,并在临床中进行实践,观察疗效。大量临床资料证明针灸治疗中风偏瘫有较好效果,其机理为促进脑侧支循环建立,改善脑组织血液供应,促进血浆纤溶系统活性增强;使血管舒张,加速血流运行,降低血液粘稠度和细胞的聚集作用,可能与针刺调节植物神经系统改善血运机能失衡状态有关。近10年来针灸治疗中风后偏瘫仍以体针为主,有一定的疗效,但是针灸间隔时间过长、刺激量小都可以影响疗效。加之针灸次数多,病人不易接受等,许多临床医学家都在积极探索新的有效经穴及有效刺激方式,包括穴位注射药物、增加刺激量、缩短针刺间隔时间等。作者根据近年临床实践经验,将祖国医学的经络理论与现代医学的组织疗法相结合,选用临床常用治疗偏瘫的穴位进行羊肠线埋人,使之对该穴产生持续有效的刺激,延长刺激时间,增加刺激量等,达到了活血通络、促进肢体功能恢复、提高临床疗效的目的,减轻了病人痛苦和经济负担。两例无效病例中,其中l例患病3年来曾多次接受针灸、理疗等治疗,埋线后自觉肌力较前更差,另1例接受3次穴位埋线后,患肢肌力无改变。该两例穴位埋线治疗无效的原因尚须进一步探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