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年龄33 ~59岁;病程最短2天,最长3个月。全部病例均经消炎镇痛治疗效果不佳而来就诊。 治疗方法:上牙痛者,医者用拇指尖在颞区及颧弓下缘查找筋结点;下牙痛者,在下颌骨及耳垂前区查找筋结点。筋结点多为黄豆、绿豆大小,椭圆形或细长状,质地较边缘组织稍硬;用力按压拨动此处,患者有酸痛感,牙痛可减轻或消失。常规皮肤消毒后,固定筋结,用0.25 mm×13 mm毫针垂直刺入筋结中间,深度约为3~6 mm,有酸胀得气感或针感传向患牙部位即可出针。如未出现酸胀得气感,可提针至皮下,用手指扳倒针身,然后向筋结上下左右四处搜寻针感,每天针刺1次。 治疗效果:牙齿疼痛完全消失为治愈,23例均全部治愈,最快1次,慢则3次。 典型病例:患者,女,45岁。诉下磨牙疼痛3个月,每天下午及夜间痛重,痛连下颌。曾口服乙酰螺旋霉素片、甲硝唑片、牙周康胶囊等抗菌消炎药物治疗,疗效不佳遂来求诊。检查:牙齿正常,唯见下磨牙边缘牙龈稍暗。按经筋查灶法在面颊的下颌骨边缘查得筋结,予以针刺治疗,牙痛当即缓解。次日来告已无不适,至今未见复发。 牙痛多为龋齿或牙龈炎引起,是口腔科最常见的症状之一。祖国医学认为,牙痛常因胃腑有热或因风邪外袭经络,郁于阳明而化火,火郁循经上炎;或肾阴不足,虚火上炎;或多食酸甘硬物,口腔不洁,垢秽蚀齿而致。临床多近取下关、颊车,远取合谷、商阳、太溪、内庭等穴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