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养生之道 于 2015-5-25 15:49 编辑
失眠,又称不寐、不得卧等,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症,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深度的不足,常影响人们的正常工作、生活、学习和健康。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的日益剧烈和生活压力的增加,本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长期失眠容易引起机体功能紊乱和免疫功能下降,加重原有的机体疾病和精神疾病。失眠是中风病的一个重要并发症,有报道发生率可高达95%,不仅加重患者的痛苦,还会影响康复进程。在中风恢复期合并失眠的患者中,心脾两虚所致失眠所占比例偏高,笔者采用穴位埋线与耳穴贴压治疗中风后心脾两虚型失眠,现介绍如下。 患者均为医院门诊及住院患者,年龄最小45岁,最大70岁,平均(57士9)岁;病程最短30天,最长20年,平均(7. 8士4. 4 )年;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总分为(14. 23士1. 43)分。符合以下诊断标准: 参照2008年卫生部疾病控制司《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全部病例均经临床诊断和CT或MRI,MRA定位、定性确诊中风恢复期。失眠依据《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①凡以睡眠障碍为几乎唯一的症状,其他症状均继发于失眠,包括难以入睡、睡眠不深、易醒、多梦、早醒、醒后不易再睡、醒后感不适、疲乏或白天困倦;②上述睡眠障碍每周至少发生3次,并持续1个月以上;③失眠引起显著的苦恼,或精神活动效果下降,或妨碍社会功能;④不是任何一种躯体疾病或精神障碍症状的一部分。按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不寐诊断标准,心脾两虚型失眠症见:多梦易醒,或朦胧不实,心悸,健忘,头晕目眩,神疲乏力,面色不华,舌淡、苔薄,脉细弱。 纳入标准:①符合以上诊断标准;②年龄在40 - 70岁;③未使用精神类药物,或停药2周以上;④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 > 7分;⑤病程1个月以上;⑥病人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排除标准:①近1周内出现感染及发热者;②近1周内使用过可能影响睡眠的药物;③存在严重器质性疾病及其他精神疾病者;④已接受其他有关治疗,可能影响本研究的指标观测;⑤妊娠、哺乳期妇女及精神病患者;⑥对羊肠线过敏者。 治疗方法:埋线治疗 (1)针刺:穴取百会、安眠、神门、内关、足三里、三阴交、丰隆、申脉、照海。操作:患者取俯卧位,用75%乙醇穴位皮肤常规消毒后,采用华佗牌针灸针(规格:0. 35 mm X 40 mm),针刺所取穴位,采用平补平泻手法,待患者有酸胀感得气后,留针30 min。针刺每天1次,每周治疗6天。 (2)穴位埋线:穴取心俞、脾俞、厥阴俞。每次选同侧穴位,左右交替使用。操作:患者取俯卧位,穴位皮肤常规消毒,用1%利多卡因注射液5 mL,先在进针点打出局麻皮丘,然后向埋线的深度边推麻药边进针到穴位处,一般一穴用药0. 5 -1 mL。将2-0号铬制羊肠线((0.8-1 cm)装人经消毒的9号腰穿针(针芯尖端已磨平)前端内,在穴位从局部下方向上平刺,每个穴位进针约15 - 20 mm,行提插捻转得气后,采用任氏“两快一慢”操作手法,即针尖快速刺至皮下,过皮后缓慢推针至穴位处,边推针芯边放线,使羊肠线埋人穴位皮下,快速出针,线头不得外露,出针后用无菌棉球按压针孔,覆盖无菌创可贴。操作过程严格无菌操作,保证一穴一针芯,2周施术1次。2周为一疗程,共观察4个疗程。 疗效评定标准:采用1993年卫生部制定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失眠的疗效标准拟定。临床痊愈:睡眠时间恢复正常或夜间睡眠时间在6h以上,睡眠深沉,醒后精力充沛;显效:睡眠明显好转,睡眠时间增加3h以上,睡眠深度增加;有效:症状减轻,睡眠时间较前增加不到3h;无效:治疗后失眠症状无明显改变或反而加重。 经治疗,30例患者中,临床痊愈14例,显效6例,有效6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6.7%。 中风患者合并失眠往往有其自身特点,一方面久患中风之症,耗伤气血,气血亏虚,无以奉养心神而致不寐;另一方面,劳倦内伤、嗜食肥甘厚腻等原因伤及脾胃,脾运失司,气血生化之源不足,心血不能上奉于心,心失所养,心神难安,可发为不寐。中风恢复期多为气虚血瘀或痰瘀,经络受阻,久病血虚,加之脑卒中患者多年迈血少,脾气虚引起心血不足、心失所养,心神不安而不寐,可见心脾不足造成血虚,心神失养是不寐最常见之病机。故中风后失眠的患者病位在脑,与心、脾、肝、肾相关,病理基础为痰瘀阻窍、气血亏虚。 针刺首选百会穴,其位于巅顶,人络于脑,可清利头目;安眠穴为治疗失眠的经验穴;神门为心经之原穴,可调理心经而宁心;内关为手厥阴经和阴维脉之交会穴,可调节心胸部诸经经气而利气机运行。上述穴位选自《针灸治疗学》失眠治疗之主穴,可作治疗中风恢复期失眠之主穴。足三里可健脾益气养血,心有所养而神自安;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会穴,可调理肝脾肾气机,交通心肾,水火相济而神安;丰隆,化痰和胃以安神;申脉为八脉交会穴通于阳跷脉,照海为八脉交会穴通于阴跷脉,二者相配可调和阴阳以安神。 《素问·长刺节论》说:“迫藏刺背,背俞也”。背俞穴是脏腑之气输注之所,因此背俞穴可治疗五脏病。故穴位埋线选取心、心包、脾的背俞穴心俞、厥阴俞、脾俞,起到补气血、健脾胃、宁心神之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