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子午养生 于 2015-5-26 16:57 编辑
患者年龄 17 ~60 岁,平均 42. 5 岁。病程 2~ 33 个月。1 个椎间盘突出者 36 例,2 个椎间盘突出者 140 例,3 个椎间盘突出者 20 例。符合以下诊断标准: ①有颈肩背臂疼痛麻木、头痛、眩晕以及颈部活动受限表现; ②C4~ C7棘突旁压痛或放射痛; ③体检证实颈神经受压的定位在椎管内,表现为椎间盘源性疼痛; ④臂丛神经牵拉试验及椎间孔挤压试验阳性; ⑤X 线检查示颈椎生理曲度变直或反弓,椎间隙变窄或椎间孔变小等; ⑥MRI 检查示椎间盘组织突入椎管内,压迫颈神经根、硬膜囊甚至脊髓。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 ②年龄≤60岁; ③中央型突出者,突出椎间盘组织直径 < 椎管前后径 30%、脊髓无明显变性; ④自愿参加本临床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 ①虽然有椎间盘突出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但有明显骨质增生或滑脱者,或同时伴有明显椎管狭窄者; ②椎间盘脱出,游离于椎管管腔者; ③伴有其他严重内科疾病者; ④顺应性差,估计可能中途退出、失访者。 治疗方法 :采用牵引配合经筋推拿治疗。患者治疗均每日 1 次,10 次为 1 个疗程。治疗期间,不予其他治疗手段。 颈椎牵引 患者坐位,头前屈 15° ~ 20°,牵引重量 8 ~12 kg,持续 20 min。 经筋推拿 按以下步骤进行: ①弹拨手法。术者以手指探查确定患者病灶部位。先以揉、按等手法放松局部,再以弹拨、提弹手法沿颈部的督脉线、华佗夹脊线、风池线、横突线逐一从上向下弹拨,寻找筋结痛点重点弹拨、提弹,之后行理筋手法。并点按、揉、滚、弹拨肩背及上肢经筋,最后沿膀胱经弹拨、提弹至承山穴。②手法拔伸: 患者仰卧,去枕,术者站于患者头侧,先以右手从患者颈后穿过,四指并拢弹拨其颈椎左侧肌群及项韧带,再用左手弹拨其右侧肌群,待颈部肌肉放松后再行拔伸。嘱患者双腿伸直,但不能用手扶床边。术者用一手抬起颈椎,使颈椎生理曲度重现,在此基础上再向前向上拔伸颈椎,拔伸时着力点放在突出椎间盘的上节棘突上。结合头颅重力,牵引复合力的角度可在 15° ~20°之间调整,拔伸力量以刚能牵动患者全身而未动为限,持续 10 ~15 s,休息3 ~5 s 后,再拔伸10 ~15 s,共3 ~5 min。③下颈段扳法。姿势同上,术者一手托住患者后枕部,另一手托住下颌部,将头转向左侧或右侧,至最大幅度时,托后枕部的手向上抬起,使支点下移至下颈段时作快速的扭转扳动,左右各 1 次。中段突出者在水平牵拉的状态下进行该手法。④曲面枕疗法。采用艾姆斯记忆棉曲面枕( 规格: 男士7 ~10 cm,女士6 ~8 cm) ,将曲面枕较高一侧垫于肩与枕后粗隆之间,尽可能使枕与后项部充分接触,使颈椎向上抬起,以保证颈椎的生理前屈位,入睡前仰卧1 h,夜间以仰卧和右侧卧为主。 特定电磁波治疗 以 ZH - 42C 型特定电磁波治疗仪对病变局部进行照射,每次 30 min,每日 1 次。 疗效评定方法: 治疗 2 个疗程后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颈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评定标准评定患者的疗效,并进行比较。 98例患者中,治愈61例,好转32例,无效5例,疗效较为满意。 目前,医学界对于颈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和治疗方法还未达成广泛共识。在其发病机理方面,以前主要强调机械压迫因素的作用。但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大家逐渐认识到在颈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中,突出物的机械压迫对神经、脊髓产生物理性挤压而引起一系列症状体征的同时,突出物引起的化学性反应也可引起或加重相应的症状。顾非等研究发现,颈曲后凸时颈脊髓受到拉应力处于紧张状态,脊髓内压增加,导致相应脊神经根缺血,产生一系列物理化学反应,最终使神经根和传导束的功能受损或丧失。此症多由退行性变及外伤引起,好发于 C4 ~ 5、C5 ~ 6、C6 ~ 7椎间盘。颈部常处于前屈位,髓核后移靠近纤维环后缘,若受到来自头颈部或下肢部的冲击力,其合力必然向后,若此合力超过椎间盘纤维环后侧薄弱处的张力,则髓核可冲破纤维环的束缚而自裂隙突出,压迫其后方的脊髓或脊神经,造成局部炎症、水肿。特别是当神经内血管床受压,血液循环受阻,局部瘀血,导致神经组织内代谢产物积聚,诱发疼痛。 颈椎牵引可通过调节和恢复颈椎生物力学平衡,解除颈部肌肉痉挛,降低椎间盘压力,拉大狭窄的椎间隙和椎间孔,使神经根所受的刺激和压迫得以缓解、神经根与周围组织的粘连得以松解、缓冲椎间盘组织对周缘的压力。但应注意牵引的重量、时间及角度。无论水平位还是垂直坐位牵引,颈椎间盘内压都随牵引量的增加而降低,当牵引重量为6 kg 时正常椎间盘内压可降低 72. 2%,10 kg 时很多椎间盘的内压等于零,这种作用在退变椎间盘中更为明显。最大应力在颈椎的作用部位随着牵引角度的增大逐渐下移,当牵引角度超过 35°时,最大应力约在 C7~ T1处。考虑到颈椎间盘突出好发于下段颈椎,结合生物力学研究结果,笔者认为牵引角度以屈曲 15° ~20°最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