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之涵 于 2015-5-29 16:09 编辑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是中老年人常见的一种慢性关节疾病,其主要病变是关节软骨的退行性变和继发性骨质增生,其病程绵长迁延、反复发作,临床表现膝关节的疼痛及不同程度的下肢活动障碍,是影响中老年人生存质量的重要因素。我们在经筋学理论指导下,采用长圆针单纯在膝周筋结处治疗本病并与针刺疗法对比观察,取得了较满意疗效。自 2010 年 5 月以来,我们从经筋辨证论治出发,根据足三阴、足三阳经筋循结处用长圆针以松筋解结法治疗本病,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患者均为门诊病例,单膝 39 例,双膝 21 例;年龄 40-78 岁,平均 62.2岁。病程 6 个月-30 年,平均 8.6 年。符合以下诊断标准:参照美国风湿病学会 1995 年 OA 诊断标准:①近 1 个月来大多数时间有膝关节痛;②膝关节活动时有摩擦响声;③X 线摄片检查示膝关节骨端边缘有骨赘形成;④膝关节周围有肿胀;⑤膝关节晨僵≤30 分钟;⑥年龄≥40 岁。具备①③或①②④⑤⑥即可诊断为OA。
纳入标准: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②至少1 个月内未曾服用药物或采用其他方法治疗者;③能接受和坚持治疗者;④知情同意者。
排除标准:①不符合诊断标准者;②合并有严重心血管、肺、肝、肾、造血系统等疾病和精神病者;③合并有肿瘤、骨髓炎、急性创伤、类风湿关节炎、代谢性骨病等;④中断治疗或资料不全等影响疗效判断者。
治疗方法:针具:采用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薛立功主任医师研制的长圆针,其用材为 1 铬 18 镍 9 钛不锈钢,其针长 2.5-4.5cm,直径 1.2 mm,针尖为斜行、剑形或平刃 3 种类型,刃长 1. 2-1. 5mm。对刃的要求为锋而不利,圆而不钝(以适应不同部位、不同类型结筋病灶点的应用),针柄长 4. 0cm,直径 5. 0mm,以利持握。
取筋结点:根据经筋自四肢末端向心性循行分布的规律,先以拇指指腹沿足三阳、三阴经筋查找膝关节处受损的筋结点即结筋病灶点,足太阳经筋取点:委阳次、委中次、合阳次、阴谷次等;足少阳经筋取点:成骨次,成腓间、腓骨小头、陵下次等;足阳明经筋取点:鹤顶次、髌内、髌内上、髌内下次、胫骨内髁、髌下、髌外上、髌外、髌外下、胫骨外髁等;足三阴经筋取点:阴陵上、髎髎次、髎膝间、膝关次、胫骨内髁、曲泉次等。每个经筋取 1-5 个点。然后分别沿各经筋循行分布规律逐一检查寻找结筋病灶点,以腰骶、髋臀大腿及踝部等筋结处重点查找,每个经筋分别取 1-3个点。常见结筋病灶点:足太阳经筋L1-S4棘突、肾俞次、关元俞次、气海俞次、大肠俞次、髂后上棘、上次中下次、小肠俞次、膀胱俞次、中膂俞次、白环俞次、承山次、昆仑次、申脉次等;足少阳经筋L1-L3 横突、肓门次、志室次、腰宜次、腰眼次、健胯次、中空次、外承扶次、上风市次、风市次、阳陵泉次、丘墟次等。足阳明经筋:维道次、髀关下、伏兔次、阴廉次、气冲次、曲骨次、归来次、解溪次等。足三阴经筋:髀关次、府舍次、地五里次、箕门次、血海次、横骨次、关元次、公孙次、照海次、太溪次等。
操作方法:采用松筋解结法。根据查找到的结筋病灶点部位,采取相应的体位,先对治疗点用龙胆紫做好标记,然后常规消毒, 为减轻进针和操作时可能的疼痛,可先在进针点皮内注入 0.5%利多卡因 0.1ml,结筋病灶点处注入 1-2ml 局麻,用一次性无菌长圆针锐锋端直刺到结筋病灶点上,先在结筋点表皮行关刺即直刺至结筋病灶点表层,左右刮拨,以解除表层粘连,再深入其旁行恢刺即直刺肌腱旁侧结筋病灶点粘连组织中,直至深面,用针尖向上举针,挑拨结筋病灶点周边粘连组织,以松解减压。出针后用无菌纱布在手术部位按压 2min,以防针孔出血,并用创可贴敷盖保护针孔 2 天。嘱患者保持伤口处清洁干燥,48 小时内避免水浸湿伤口。1 次为 1 个疗程,每周治疗 1 次,共治疗 3次。
临床症状、体征评分标准:①疼痛:轻微疼痛 2 分;明显疼痛,尚能忍受 3 分:疼痛难忍,要求药物止痛 4 分。②压痛:1 处或多处轻微压痛 3 分;有 1 处明显压痛 4 分;有 2 处以上明显压痛 5 分。③肿胀:无明显肿胀 2 分;关节内外侧肿胀明显 3 分;指压凹陷明显、严重肿胀 4分。④关节活动受限程度:受限≤15°3 分;受限 15°—30°4 分;受限 30°以上 5 分。
疗效判定标准:采用改善率评价疗效:先求出每项指标改善百分比:改善百分率=(治疗前值-治疗后值)/治疗前值×100%,再将每项百分率相加后求平均值,即为总改善百分率。显效:总改善百分率为 75%以上;有效:总改善百分率为51%-75%;好转:总改善百分率为30%-50%;无效:总改善百分率为 30%以下。
经治疗,30例患者中,显效21例,有效7例,好转2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为10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