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960|回复: 1

经筋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复制链接]

797

主题

788

回帖

3934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3934
发表于 2015-6-16 16:08: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医者仁心 于 2015-6-16 16:10 编辑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目前发病率较高的一类疾病,也是引起腰腿痛的主要原因,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正常工作、学习和生活。本病在中医理论体系属痹证、腰痛、痿证等范畴,其在中医方面的描述,人们多以经络论治,以经筋论治较少。本文根据壮医民间“骨病治筋”经验,从经筋理论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机理。

       足三阳经筋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关系

       腰椎间盘突出症又称腰椎间盘纤维环破裂症,或腰椎间盘髓核突出症。它是由于腰椎间盘退行性变,或外力作用引起腰椎间盘内、外力平衡失调,纤维环突然破裂,髓核突出压迫神经根造成腰腿痛的一系列症状。腰椎间盘突出症在现代医学中属骨伤科范围,但却与“筋”有关。“筋”字从竹()从月()从力,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作“筋者,肉之力也”,意指能够使人体关节产生力量的肌肉。古人以十二正经为纲,沿经脉分布对诸筋进行描述和概括,称之为经筋。经筋是经脉的连属成分,经脉的内涵之一。它附属于经脉系统,形式上类似于经脉,但其生理功能及病理改变方面却与经脉有很大的不同,故《黄帝内经》提出:“宗筋主束骨而利关节也”。另外,《类经》提出经筋是“联缀百骸”、“维络周身”、“筋会于节”的组织,指出它是“中无有空”、“各有定位”的组织。《灵枢》中的“天年”、“刺骨真邪”等篇章,指出“肌肉解利”是经筋的生理常态。从上述可知,经筋是机体“联缀百骸”,与骨构成人体身形,缠绕关节,主司运动的组织。这部分组织的功能与现代解剖中骨骼肌及神经的功能相似,因此可认为经筋是包括肌膜、肌腱、筋膜、韧带、神经、软骨等组织。腰椎间盘突出症在中医学属腰痛范畴,病位在脊柱,病体在坐骨神经,其循行分布与足三阳经筋关系密切。考《灵枢·经筋》篇所描述的足太阳经筋、足少阳经筋、足阳明经筋与现代的坐骨神经、排神经、股神经的循行走向和生理功能十分相似。如“足太阳之筋,起於足小指上,结於踝,邪上结於膝,其下循足外,结於踵,上循跟,结於腘;其别者,结於踹外,上腘中内廉,与腘中并上结於臀,上挟脊……”,与坐骨神经走向相似;又如“足少阳之筋,起放小指之下,并足太阴之筋,邪走内踝之下,结於踵,并太阴之筋合而上结於内辅之下,循脊内挟膂……”,与胖神经走向相似:再如“足阳明之筋,起於由三指,结於跗上,邪外上加於辅骨,上结於膝外廉,直上结於髀枢,属脊…其直者,上循伏兔,上结於髀,聚於阴器,上腹而布…”,与股神经走向相似。在生理上,坐骨神经与股神经和腓神经关系密切,故从足三阳经筋的生理功能和循行走向论治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一定的理论依据。

       足三阴经筋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关系

       足三阴经脉与足三阴经筋均分布于下肢内侧,从足指未端起,向胸腹循行,其中足三阴经脉隶属肝、脾、肾三脏,肝主筋,脾主肌肉,肾主骨,筋骨的生理功能有赖于肝脾肾的供养。而足三阴经筋虽然不隶属脏腑,但却是气血运行和筋骨活动的重要载体。尤其是足少阴经筋与腰椎间盘突出关系密切。《灵枢.经筋》篇记载:“足少阴之筋,起于小指之下,入足心……循脊内挟膂,上至项,结于枕骨,与足太阳之筋合。”可见,足少阴经筋在循行中,有一段是从外阴起,沿脊柱内、挟脊旁肌肉向上到项部,结聚于枕骨,然后与足太阳经筋汇合,其分布区域包括了整个脊柱及脊柱两旁维持脊柱功能的一部分肌肉及韧带。具体地说,我们完全可以把棘上韧带、棘间韧带、黄韧带、前纵韧带、后纵韧带等组织划入肾经经筋范畴,而脊柱稳定性的维持,是以椎间盘及后面两个关节突关节组成的“关节三联体”为支撑,依靠附于其上的韧带、关节囊及肌肉等组织的约束,以维持其在行使正常功能活动时的稳定性。而这些软组织一旦发生退变,就会导致椎间盘及椎体小关节的关节面发生磨损、增生及位置结构发生改变,引起纤维环破裂导致腰部相关疾病。其次,肾“主骨生髓”与髓核关系也十分密切。肾脏的生理功能除了对其所属经筋的濡养作用外,还表现在肾中精气的盈亏与构成脊柱的椎体、软骨终板、纤维环及髓核等的供养有密切关系。目前的研究表明,腰椎间盘突出主要与髓核及纤维环因供养不足而引起的退变有关。髓核为腰椎间盘内一密闭组织,具有吸收振荡、平衡应力的作用,很容易因供养不足而发生退行性改变。中医学认为,肾“主骨”,人体骨骼系统的生长、发育及退变等与肾中精气的充盈规律有密切关系,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多从纤维软骨环内层开始,多为肾中精气不足而不能濡养骨髓而发病。可见,肾中精气的盈亏变化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生有密切联系。肾中精气的盈亏变化与腰椎间盘发病的关系:目前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率在中年最高,有关调查表明:20--40岁的患者占总数的64%,40岁以上者占34%左右,患本病的平均年龄为48岁,这与中医古籍中记载的肾中精气的充盈及衰败的时间规律极其相符。《素问·上古天真论篇》中记载:“……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坠齿稿……,女子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阴阳脉衰,面始焦,发始坠……”。这充分说明了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生与肾中精气因盈亏规变化而导致的足少阴肾经和足少阴经筋的生理功能减退有关。

797

主题

788

回帖

3934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3934
 楼主| 发表于 2015-6-16 16:08:5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医者仁心 于 2015-6-16 16:10 编辑



       经筋病因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关系
       经筋病的病因,总的来说可分为外因和内因两个方面:外因主要为六淫邪气中的风寒湿三邪,侵袭肌肤经络,着于筋骨关节,导致气血涩滞,筋脉肌肤失养,引起腰部痹阻疼痛。如《素问·痹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次是由于外力的撞击及人体的跌扑闪挫和静力的劳损。内因主要归结为气血失和,气血具有滋养全身脏腑组织器官的作用。若水谷精微化生不足或脏腑功能失调使水谷精微失于输布,导致气血亏虚或气滞血瘀,经筋组织得不到充分的濡养,引起椎间盘的退行性改变,即纤维环的变性、增厚、弹性减小,进一步发展为椎间盘蛋白多糖的减少,髓核趋向胶原化,失去其弹力及膨胀性能。椎间盘的退行性改变常以髓核的退行性改变进展为最快,软骨板也逐渐变薄和不完整,并产生软骨囊样变性及软骨细胞坏死,纤维环的附着点亦松弛,加之腰椎间盘纤维环后外侧较为薄弱,因而造成了自然结构方面的弱点。椎间盘没有血液循环、修复能力较弱。腰椎是人体负重、活动的枢纽。在受外力时,腰椎间盘受到来自不同方位的应力,最易发生萎缩、弹性减弱等退行性病变。另外,肌筋劳损、筋结形成也是引起腰椎间盘突出的重要原因。腰椎呈生理性前凸、椎间盘后薄前厚,人们在弯腰时,髓核向后方移动而产生反抗性弹力,其弹力的大小与负重压力的大小成正比。如果负重压力过大,纤维环的退变及本身己有的缺陷,髓核就有可能冲破纤维环的固定而脱出、突出或分离。有关实验已证明,经筋病均伴有软组织即肌筋的张力变化,即筋膜表面张力增高和筋膜的代偿性肥厚,导致分布在其表面的神经纤维末梢被动受拉,产生各种疼痛及感觉异常和运动障碍。故经筋的病因与腰椎间盘突出症关系密切。



        经筋病候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关系
        经筋病候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公元前十三世纪的甲骨文卜辞中,便有“手病、臂病、关节病”等述。公元前十一世纪的《周礼.天宫》提出:“以酸养骨、以辛养筋、以咸养脉、以甘养肉”等论述。腰椎间盘突出症是腰椎内在的生物力学平衡破坏后引起椎间盘发生退行性变,而椎管内的“压应力”有赖于管外的“张应力”的平衡。从经筋与腰椎的生理病理关系看,腰部的肌肉是腰椎活动的动力结构,为保证肌肉充分发挥作用,腰背部有较强大的筋膜,作为肌肉的起点和保护装置,是协助肌肉产生动力的结构,这与中医“筋者,肉之力也”是吻合的。考《素问·刺腰痛》云“足少阴令人腰痛,痛引脊内廉”,说明足少阴经筋病变与脊内椎间盘退变有关;《素问.脉要精微论》云“腰者,肾之府,转则不能,肾将惫矣,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则缕附,筋将惫矣”说明肾虚易导致腰脊痛。又如《灵枢·经筋篇》足太阳经筋的病候“足小趾掣强,脚跟肿痛,骨节挛急,骨强反折……”、足少阳经筋的病候“足第四趾掣强,牵引膝外侧转筋,膝不能屈伸,窝筋急,前引髀,后引尻……”、足阳明经筋的病候“其病足中趾支,胫转筋,脚跳坚,伏兔转筋,髀前肿,腹筋急……”等足三阳经筋的病候记载,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症状也极为相拟。从脊柱的生物力学看,脊柱力平衡失调,包括外源性平衡失调、曲线平衡力失调和内源性平衡力失调都与脊柱周的动力肌有关。故肌筋的失衡导致脊内外压失衡,是导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主要原因己成为公认的事实。所谓筋柔则骨顺,骨病则治筋,腰椎间盘突出症其病本在筋,病标在骨,故在临床上根据足三阳经筋的走向及交接来指导推拿或针灸治疗效果十分显著,值得进一步研究和验证。


       总之,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对本病的研究不断深入,将会促进对本病防治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从壮医经筋理论着手,通过“松筋解结”,减缓髓核及纤维环的退变,延缓本病的发病年龄,做到未病先防。同时,把中医、壮医治疗筋病的特色疗法应用于临床,将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广阔前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阳光中医针灸学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董氏奇穴|针灸培训|董氏针灸|阳光中医针灸推拿学校论坛 ( 鲁ICP备14003402号-1

GMT+8, 2024-12-4 16:24 , Processed in 0.156224 second(s), 3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