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冰儿 于 2015-6-24 16:52 编辑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由腰椎间盘的纤维环破裂和髓核组织的突出,刺激与压迫硬脊膜及相应部位的神经根而产生的腰腿疼痛等一系列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属中医的“痹症”、“腰腿痛”范畴。笔者运用平衡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患者年龄最大者 81 岁、最小者 26 岁,平均年龄53. 5 岁; 发病时间最长者 26 年,最短者半月。38例患者中,腰部疼痛较下肢疼痛明显的 13 例,一侧下肢疼痛较腰部疼痛明显的 12 例,单纯下肢疼痛的3 例,其中疼痛伴下肢麻木的 18 例。
诊断要点:38 例均符合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有关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标准。( 1) 经常有外伤史或慢性腰痛史,多发于青壮年。 (2) 腰痛向一侧下肢放射性疼痛,活动或腹压增加时疼痛加重,夜间下肢痛甚,卧床则减轻,腰部活动受限,患肢直腿抬高试验阳性。 ( 3) 腰椎间盘突出症检查可发现患者腰部笔直或稍向后弯曲,大多数患者脊柱弯向患侧,腰椎旁肌肉发硬或痉挛,难以弯腰,直腿抬高试验多在 30 度以下,腰 3、4 椎间盘突出引起同侧膝反射减弱或消失,腰 4、5 椎间盘突出压迫骶 1 神经根者可引起伸拇肌力减弱,同侧膝踝反射无明显改变,腰 5 骶 1 椎间盘突出引起同侧踝反射消失而膝反射正常。 ( 4) 腰部 CT 或 MRI 检查有助于此病的诊断。
治疗方法:平衡针治疗
( 1) 腰痛穴: 此穴位于前额正中,局部常规消毒,采用 3 寸无菌一次性毫针,针尖向鼻根方向平刺 1 ~2 寸。针刺手法为三部到位针刺法,针感为局限性针感、强化性针感,每日 1次,7 次为 1 疗程。 ( 2) 臀痛穴: 此穴位于肩关节腋外线的中点,即肩峰至腋后皱壁连线的 1/2 处,常规消毒,采用 3 寸无菌一次性毫针,针尖向腋窝中心方向斜刺 4 ~ 5cm 左右,取穴原则: 交叉取穴,针刺手法三部到位针刺法,针感为局限性或放射性针感,每日1 次,7 次为1 疗程。 ( 3) 膝痛穴: 此穴位于肩关节至腕关节连线的中点,局部常规消毒,采用 3 寸无菌一次性毫针,针尖向下直刺 2 寸左右,取穴原则: 交叉取穴,针刺手法为三部到位针刺法,针感为局限性或放射性针感,每日 1 次,7 次为 1 疗程。 ( 4) 踝痛穴: 此穴位于前臂掌侧,腕横纹正中央桡侧旁开 1 寸处,局部常规消毒,采用 2 寸无菌一次性毫针,平刺进针 1 ~1. 5 寸,取穴原则: 交叉取穴。针刺手法为两部到位针刺法,针感为局限性或放射性针感,每日 1 次,7 次为 1 疗程。腰痛明显者主穴腰痛穴,右侧腰痛向左斜刺,左侧腰痛向右斜刺,腰部正中疼痛向下直刺。下肢疼痛明显者,以臀痛穴为主,配以腰痛穴,膝痛穴,踝痛穴。腰及下肢疼痛者: 主穴腰痛穴、臀痛穴,配穴膝痛穴、踝痛穴。
疗效标准: 临床治愈: 临床症状消失,功能恢复正常,能参加正常工作。显效: 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工作基本恢复正常,也可参加原工作。有效:疼痛减轻,症状改善,功能好转。无效: 临床症状与体征无变化。
经治疗, 38 例患者中,临床治愈 28例占 73. 7%,显效 5 例占 13. 2%,有效 3 例占 8%,无效 2 例占 5%,总有效率为 95%。
典型病例:周 × × ,男,81 岁,离休干部,2010 年 6 月 5日就诊。主诉: 腰部疼痛牵及右下肢剧痛 1 周,家属抬入诊室。患者 1 周前咳嗽时突发腰部剧痛,活动受限,继而出现右下肢疼痛,咳嗽、打喷嚏时呈放射性疼痛,夜间翻身困难。患者腰椎间盘突出病史十余年。查: 腰 3 ~ 5 锥棘突旁压痛 ( + ) ,右下肢直腿抬高试验 30 度,给予针刺腰痛穴、臀痛穴,症状明显减轻。急查腰部 CT 示: 腰 3、4,腰 4、5,腰 5 骶 1 椎间盘突出,腰椎管狭窄。检查后给予针刺腰痛穴、臀痛穴、膝痛穴、踝痛穴,针后腰腿部疼痛明显减轻,直腿抬高试验60 度,缓慢步行回家,嘱患者卧硬板床。第二天就诊时,自觉腰部疼痛不明显,但觉右下肢仍有疼痛; 继给予针刺上述穴位后,右下肢直腿抬高 80 度; 经一周的治疗,腰部疼痛基本消失,唯有打喷嚏时右下肢有疼痛感,夜间疼痛不明显; 再经一周的治疗,腰腿部疼痛消失,半年后随访,未复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