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病因尚未完全明确,病程迁延难愈,治疗缺乏特异性措施,且有癌变危险。UC诊断按1993年太原全国慢性非感染性肠道疾病学术研讨会标准,参照美、英临床实验报道质量标准,排除有严重并发症者,孕期和哺乳期妇女及并发肝、肾、造血系统严重原发性疾病的患者。 患者均为门诊及住院轻、中度UC患者,年龄20~65岁,平均37.1岁;病程3~28个月;血便46例,腹痛38例。SASP内镜[富士(FUJINON)WC-88WM型电子结肠镜由佐野富士光机株式会社制造]检查结肠均可见如下特征:病变多从直肠开始,呈连续性、弥漫性分布,表现为黏膜血管纹理模糊、紊乱、充血、水肿、易脆、出血及脓性分泌物附着;亦常见黏膜粗糙,呈细颗粒状;病变明显处可见弥漫性多发糜烂或溃疡;慢性病变者可见结肠袋囊变浅、变钝或消失,假息肉及桥形黏膜。 治疗方法:取穴:主穴大肠俞、足三里、上巨虚。配穴:偏脾胃气虚者配脾俞、胃俞,偏脾肾阳虚者配肾俞,偏阴血亏虚者配三阴交,偏肝郁脾虚者配肝俞、脾俞,偏血瘀肠结者配血海。皮肤常规消毒后,在穴位两侧1~2 cm处做局麻皮丘,用无菌2号皮针穿0-1号羊肠线(双线)从局麻皮丘处刺入,穿过穴位下方肌层,从对侧局麻皮丘穿出,然后紧贴皮肤剪断两端线头,放松皮肤,轻揉局部,使肠线完全埋入皮下组织内,创可贴覆盖针眼。术后1周内避免剧烈运动,注意保持针眼创面清洁、干燥,并观察局部有无感染炎性渗出,线头无脱落,若有感染可配合口服广谱抗生素。取6~8个穴位,埋线后1个月统计疗效。 疗效标准:患者均于治疗前及疗程后4周、6~8周时复查内镜评估疗效。治愈:症状消失,内镜等检查肠黏膜恢复正常。显效:症状基本消失,肠黏膜轻度炎症或部分假息肉形成。有效:症状减轻,内镜检查好转。无效:症状及内镜等检查均无改善。 UC又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系原因不明的大肠黏膜的慢性炎症和溃疡性病变,临床以腹泻、黏液性脓血便、腹痛为特征。属中医“泄泻”“痢疾” “便血”范畴。《景岳全书》云:“泄泻之本,无不由之脾胃”“肾为胃之关,开窍于二阴,所以二便之开合,皆肾脏所主”。中医认为其外因主要与风、寒、暑、热之邪有关。因脾胃亏虚,外感之邪乘虚而入,使脾胃功能失调,脾失健运而水湿内生,湿热下注大肠,而出现腹泻、腹痛及黏液血便。内因主要与七情郁结、劳逸过度或先天禀赋不足等使脾失健运,肝失疏泄,肾失固涩,气机升降失常,气血津液代谢障碍,湿邪留注大肠有关。总属正气先虚、外邪侵袭而发病,主要病位在脾、胃、大肠,与肾、肝密切相关。脾虚湿困为基本病机,气虚血瘀,脾肾阳虚是久病不愈的一大特点。 本研究治疗中取穴就是针对此病机而定的,其中大肠俞为足太阳膀胱经穴,有调肠腑的作用;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之合穴,有理气降逆、健脾和胃、扶正固本、通经活络的作用;上巨虚为大肠之下合穴,有通降肠腑、理气和胃、通经活络的作用;随证配脾俞、胃俞健脾和胃、理气化滞,肾俞益肾气、强腰膝,肝俞、脾俞疏肝健脾,三阴交健脾和胃、调理冲任、益阴填精、通经活络,血海活血化瘀、理气调经,各穴共奏健脾利湿、益气活血、扶正固本之功。 近年来报道,针灸足三里穴对胃泌素(GAS)、胃动素(MOT)有良性调节功效,从而既能治脾胃病,又可加强全身的气血运行,强身健体,提高免疫力,故能加强脾胃功能,促使全身气血运行,起到调理和增强胃肠运化功能作用,外可使机体表现为体重的恢复,内可充脏腑,表现为各器官及各系统的器质性正向转变,如可使脾、胸腺重量增加等。常灸足三里穴可温中散寒、宣通气机、健脾和胃,临床上常用于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和各种慢性虚损性疾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