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飞羽 于 2015-7-3 16:03 编辑
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是指中风后患侧肌群出现肌张力增高,运动时阻力增加,影响协调运动,并可造成患肢肌肉萎缩、关节挛缩及变形的一系列临床症状,是中风患者存在的最常见的残障表现之一,也是治疗中最棘手的后遗症。针灸疗法对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治疗显示出独特的优势,近年来,国内外临床医学工作者对此疗法开展了大量的临床观察及研究工作,亦肯定了该疗法的临床疗效。但往往只着重强调取穴,如痉挛侧取穴、拮抗侧取穴、痉挛拮抗侧同时取穴等,而忽视了针刺手法应用的区别。
早在20世纪80年代早期,靳瑞教授创立“靳三针”疗法,并在治疗卒中后偏瘫、失语、假性球麻痹等方而相继开展了多项临床研究工作,对该病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针对中风后痉挛性偏瘫引起的患肢肌肉萎缩、关节挛缩及变形的一系列临床症状,以及临床上存在的疑难点,庄礼兴教授进一步完善了靳三针理论,总结出挛三针,并应用于临床,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患者均为医院门诊患者,年龄最小35,最大89岁,平均(64士9)岁;病程最短10天,最长169天,平均(36. 5士18. 0)天。符合以下诊断标准:(1)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并经临床CT或MR确诊。包括动脉粥样硬化性rfrt栓性脑梗死、腔隙性梗死、脑出血。
(2)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制定的《中风病诊断和疗效评定标准》:急性起病;病发多有诱因,发病前常有先兆症状;主症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神识昏蒙、舌强言睿、偏身麻木;好发年龄多在40岁以上。具有主症两个以上,急性起病,结合舌、脉、诱因、先兆、年龄等方而的特点即可确定诊断;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纳入标准: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并具备下列条件者:①年龄在35-80岁之间,病程在2周至1年以内,意识清楚,生命体征平稳,配合治疗者。②有不同程度的肢体偏瘫、肌张力增高症状;参照Brunnstrom六阶段分期标准,Brunnstrom分期在11、111期;根据改良的Ashworth评定,偏瘫肢体肌张力在1 ^-3级;两周内未服用过中西镇静药物及肌肉松弛剂者。③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排除标准:①不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和纳入标准者;②己接受其他治疗,可能影响本研究的效应指标观察者及不服从本研究方案者;③合并有严重心、肝、脾、肺、肾疾病及精神病患者;①中风次数≥3次者,脑栓塞(心源性脑梗死)患者,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或有出血性疾病患者;⑤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可逆性神经功能缺损者;⑥经检查证实神经功能缺损由脑肿瘤、脑外伤、脑寄生虫病、心脏病、代谢障碍等疾病引起者;⑦妊娠或哺乳期妇女。
剔除标准:己入组病例但出现以下情况之一者,应予剔除:①误诊;②符合排除标准;③未按规定接受针灸或康复治疗者;①无任何检测记录者;⑤由于采用某种禁用的疗法,以致无法评估疗效者;⑥采用该治疗方法有效,但患者为加速疗效,合并使用其他疗法或药物而无法判定疗效者。
治疗方法:基础药物治疗均参照《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卫生部疾病控制司、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2005)的方案予控制血压、血糖、调节血脂、防止血小板聚集,以及对症治疗、防治并发症、营养支持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