肱骨外上髁炎(1ateral elbow tendinoPathy,LET)又称网球肘(tennis elbow),是指手肘外侧的肌腱发炎疼痛,多由前臂旋转用力不当而引起肱骨外上髁桡侧伸肌腱附着处劳损,是一种常见的肘部慢性损伤性疾病。传统方法多采用口服消炎镇痛药以及局部封闭治疗,不良反应多,疗效不持久,复发率高圈。在近年来的临床实践中,笔者运用浮针加毫针齐刺治疗LET取得较好的疗效。现就体会介绍如下。
观察病例均为门诊患者。年龄25~63岁,平均42.96岁;病程1周~2年。符合以下诊断标准:①患者主诉无明显诱因的肘关节疼痛,用力时疼痛加重;②查体有肱骨外上髁、桡骨头及二者之间局限性、极敏锐的压痛,皮肤无炎症,肘关节活动不受影响;③伸肌腱牵拉试验(Mills)阳性;④肘关节x线正侧位片证实无骨质病变。
治疗方法:患者取侧卧位,充分暴露肘部,并在肘部最痛点上或下6~10 cm处常规消毒,用一次性新型浮针与皮肤呈15-25°角向疼痛点方向刺入,略达浅筋膜层下即可。然后稍退针,使针身退于皮下浅筋膜层,再放倒针身,置于10~15°,右手持针沿皮下向前推进,针尖离痛点1~2 cm距离时止。推进针芯,患者没有酸胀麻或疼痛等感觉为佳,然后进行扫散。作扫散时以进针点为支点,手握针座,使针尖作扇形运动。扫散时间一般为2min,次数为200次左右,即每分钟100次,扫散后留针48 h。每2天1次,3次为1个疗程,浮针留针时,在肘部最痛点常规消毒后,用长度为30 m/n的毫针直刺1针,进针深度为3~4 cm,局部产生酸胀感为度,再在其左右旁开2 cm处各斜刺1针(针尖方向朝压痛点),并提插捻转以增强针感,使针感向深层与四周扩散,留针30 min后取出。齐刺法治疗每天1次,1周为1个疗程,随访1年。
疗效评定:参照1998年上海市卫生局制定的《上海市中医病证诊疗常规》p1中的有关标准进行疗效评估。治愈:疼痛、压痛消失,持物无疼痛,肘部活动自如;好转:疼痛减轻,肘部功能改善;无效:症状无改善。
经治疗,21例患者中,治愈12例,好转8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5.24%。
LET即网球肘,又称“肘劳”“筋痹”,属“伤筋”“痹证”范畴,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且易复发,多由肘部长期劳累,损伤气血,脉络空虚,寒湿之邪积聚肘关节;或长期从事旋前、伸腕等活动,使筋脉损伤,瘀血内停,筋经络脉失和而致。外感寒湿之邪和肘关节局部劳损是网球肘的两个重要病因,其不仅局限于羽毛球、网球和乒乓球运动,凡是反复用力活动前臂,肘部长期受震荡都可以引起急慢性网球肘。发病时手臂疼痛剧烈,运动无力,提携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应引起重视,并及早治疗。
《素问·宣明五气》指出“五劳所伤,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认为长期的劳累或者不正确的姿势是导致筋经疼痛类疾病的主要原因。长期慢性劳损,出现经脉闭阻,气血不畅,不通则痛;而跌扑闪挫,血溢脉外,形成瘀血。筋伤劳损,反复发作,则导致局部粘连、瘢痕等。中医认为,此病因劳累汗出、营卫不固、寒湿侵袭肘部经络,使气血阻滞不畅;长期从事旋前、伸腕等剧烈活动,均能导致肘部经气不通,不通则痛。LET系因肘、腕反复用力过久、过猛,大量的前臂旋前与腕背伸动作使前臂伸肌总腱受到反复、过度的牵拉与磨损,造成纤维束撕裂,产生水肿、出血、血肿机化、纤维增生、瘢痕组织形成等变化,使肱骨外上髁部软组织慢性劳损而引起无菌性炎症性疾病,其疼痛症状除与局部神经末梢受到炎性化学刺激有关外,与卡压和粘连等物理陛刺激也有重要关系。
《素问·调经论》提出了著名的“病在筋,调之筋”的治疗原则;《灵枢·卫气失常》也明确了“筋部无阴无阳,无左无右,候病所在”的具体方法,认为针刺治疗时应该以痛点及附近部位取穴为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