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海洋之露 于 2015-7-6 15:34 编辑
艾灸疗法是采用点燃的艾绒对穴位进行热刺激,通过激发经气活动来调整人体紊乱的生理功能,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一种方法。由于现今疾病谱的改变,医药源性疾病的增多,日益增长的医药费用等原因,作为针灸重要组成部分的艾灸疗法,因其安全、有效、无毒副作用、成本低廉等优点,被普通大众广泛接受。因此创新技术、提高灸疗疗效是促进灸学发展、满足社会需求的唯一途径。现从重视热敏灸感这一环节谈谈如何提高灸疗疗效。 什么是热敏灸感 灸感,指施灸时患者的自我感觉。但由于穴位的不同,穴位与非穴位的不同,穴位机能状态(静息态与敏化态)的不同,艾灸的热感类型也不同。健康人体由于穴位处于静息态,艾灸通常产生皮肤局部的热感。但是人体在疾病状态下,当穴位处于热敏化态时,穴位对艾灸刺激异常敏感,呈现特异性的“小刺激大反应”。表现为以下6种特殊感觉:①透热,灸热从施灸点皮肤表面直接向深部组织穿透,甚至直达胸腹腔脏器;②扩热,灸热以施灸点为中心向周围扩散;③传热,灸热从施灸点开始向远部传导;④施灸部位不(或微)热,而远离施灸的部位感觉甚热;⑤施灸部位的皮肤不(或微)热,而皮肤下深部组织甚至胸腹腔脏器感觉甚热;⑥施灸(悬灸)部位或远离施灸部位产生酸、胀、压、重、痛、麻、冷等非热感觉,称为热敏灸感。热敏灸感是经气激发与传导时产生的特殊感觉,是经气激发与传导的标志。热敏灸感的激发是提高艾灸疗效的前提。由于不同热敏灸感携带了不同的艾灸信息,破译其密码含义从而辨敏施灸是提高艾灸疗效的关键。 热敏灸感的出现规律 通过对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支气管哮喘、消化不良、功能性便秘、肠易激综合征、不孕、慢性盆腔炎、痛经、周围性面瘫等20种疾病以及健康人对照的腧穴热敏普查的研究后发现,在疾病状态下,穴位热敏现象的出现率为70%,明显高于健康人的10%。寒证、湿证、瘀证、虚证中出现热敏现象居多,急性病和慢性病也可出现。疾病痊愈后穴位热敏出现率降为10%左右。表明人体在疾病状态下,体表穴位发生热敏具有普遍性,与疾病高度相关。 以周围性面瘫、腰椎间盘突出症、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等7种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将469个热敏穴位与经穴作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其出现部位呈现出动态的特征,随病情变化而变化。动态的热敏穴位与部位固定的经穴重合率仅为48.76%,表明热敏穴位的出现部位仅可以目前的经穴定位标准作为参照坐标系来粗定位,而不能准确定位。 采用红外法与灸感法对热敏态内关穴进行检测对比研究,探讨穴位热敏态红外客观显示的可能性。结果表明,内关穴区发生热敏化时,其红外辐射强度多数显示高温特征,艾灸热敏态内关穴区后,产生明显的沿前臂内侧纵向扩散的红外辐射增强区域。可见,内关穴区热敏态在一定程度上可被红外成像客观显示,艾灸热敏态穴位产生的热敏灸感(如扩热、传热)除了受试者的主观感觉,在一定程度上也能被红外成像客观显示。 热敏灸感与“气至”的关系 《灵枢九针十二原》曰:“刺之要,气至而有效”,即激发经气,气至病所。古代医家已把激发经气,促进气至病所作为提高针灸疗效的一种积极手段。《针灸大成》中所说的“有病道远者必先使气直到病所”,强调行针治病时务必使气直到病所。经气感传活动是人体经气运行的表现,是人体内源性调节功能被激活的标志。针刺疗效与经气感传程度密切相关,经气感传愈显著,针刺疗效也愈好。采用激发经气感传,促进气至病所的方法,对治疗一些现代医学棘手的病证已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热敏灸感是指艾热悬灸热敏穴位(即热敏灸)时产生的透热、扩热、传热、局部不(微)热远部热、表面不(微)热深部热、非热觉等特殊感觉。与针刺产生的“得气感”与“气至”等经气活动一样,热敏灸感也是人体经气激发与运行的表现,是人体内源性调节功能被激活的标志,因此热敏灸感的产生能显著提高艾灸疗效。安徽中医学院周楣声教授已观察到艾灸能有效激发循经感传,提高疗效。徐杰也观察到艾灸激发感传治疗足厥阴肝筋经筋病症取得满意疗效。近年来我们对3种躯体痹症进行了辨敏选穴施灸要求激发热敏灸感与辨证选取经穴施灸不要求激发热敏灸感的灸疗疗效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热敏灸感的产生能显著提高艾灸疗效。对一些内脏疾病、功能性病证辨敏选穴施灸也明显提高疗效,如过敏性鼻炎、功能性消化不良、肠易激综合征、支气管哮喘、功能性便秘、原发性痛经、慢性盆腔炎、阳痿、偏头痛、面瘫、缺血性中风、颈椎病及亚健康状态等。 热敏灸感可以指导灸疗准确取穴 穴位刺激是产生与提高针灸疗效的始动环节,取穴准确与否直接影响针灸的临床疗效。人类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发现:人体有病时,在体表的某些部位会产生一些可以被观察到或感觉到的改变。这些改变包括形态改变和功能改变。形态改变如皮下组织和肌肉处出现条索状、结节状改变,皮肤出现皮疹、浅表血管改变和色泽改变等;功能改变如对来自外界的刺激敏感程度发生改变的痛敏、热敏、低电阻和皮肤温度改变等。这些改变有的单独存在,有的相互并存,伴随疾病的发生而出现,随疾病变化而变化,随疾病痊愈而消失。同时也发现,抚摸、按压、叩打这些反应部位可以减轻病痛。长期这种经验的积累最后逐渐形成了穴位的概念。目前人们还不能从形态方面来认识穴位,只能从功能上来描述。在生理状态下,人们并不能明显的感觉到穴位的存在,但是在病理状态下,与疾病相关的穴位就会出现能感觉到的变化。虽然我们目前还不了解穴位的本质,但已掌握了穴位调控人体机能的许多规律。如《灵枢 九针十二原》所说:“五藏有疾也,应出于十二原,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应,而知五藏之害矣”。反映了穴位具有反映病候的功能,穴位具有治疗病症的功能,同时也说明了穴位的敏化态特征及穴位的动态特征。因此可以认为,穴位就是动态、敏化态的疾病信息在体表的反映部位,同时也是调控人体机能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针灸刺激部位。对于敏化态、动态的穴位不能视为固定不变的部位去定位,而应“欲得而验之”,准确定位的方法应该是“探感定位”。 那么,艾灸疗法应当探查何种灸感才能作为灸疗穴位的准确部位呢?长期以来,人们并未认识到人体在疾病状态下,穴位敏化类型有多样性。近年来我们的研究表明:①人体穴位存在敏化态与静息态两种功能态,当人体发生疾病时能使体表穴位发生敏化,敏化的类型多种多样,而穴位热敏化是穴位敏化的一种类型;②热敏穴位是灸疗的最佳选穴,其最佳刺激为艾热刺激,临床疗效优于常规静息态穴位的艾灸疗法;③穴位热敏态在艾热刺激下呈现特异性的“小刺激大反应”,产生透热、扩热、传热、局部不(微)热远部热、表面不(微)热深部热、非热感觉。可见热敏态穴位是灸疗的最佳穴位,而产生热敏灸感的部位正是热敏态穴位的准确部位,也是施灸的准确部位。热敏态穴位在艾热刺激下极易激发经气感传(出现率约为95%)乃至气至病所,产生“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的临床疗效。国内学者高希言也观察到,艾灸穴位处如产生温热舒适感,而非烧灼感,则能提高艾灸疗效。因此热敏灸感可以指导灸疗取穴的准确定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