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嫣然 于 2015-7-7 16:35 编辑
患者年龄38~65岁,平均51.5岁,病程15天~1年,平均3个月。单侧膝内侧疼痛者31例,双侧疼痛蹲起困难者29例。有扭伤史者22例,无任何诱因者12例,负重活动疼痛加剧者26例。VAS评分为10分。软组织张力指数为5mm·g440±20s。 诊断依据:①病史:有软组织损伤病史,亦可无明显诱因。②疼痛:慢性者膝内侧可逐渐出现酸痛并加重,感觉为模糊的片状(相当于该皮神经支配区),劳累可诱发。负重、剧烈活动及站立过久疼痛加重。③反应点:多数患者在膝关节内侧或阴陵泉、内膝眼、鹤顶等穴触及软组织张力增高或有结节、条索、包块、压痛点。④感觉障碍:受累皮神经支配区皮肤感觉减退或感觉过敏等。 VAS评分方法 治疗前患者意识疼痛定为10分,治疗后疼痛缓解程度减轻1/2为5分,疼痛消失为0分。 张力测量 定位:触到反应点后,用指端压痕十字标记,作为测量点及进针点。测量方法:将张力计(张力计Ⅱ型)测量端垂直放于一个张力最高反应点,用每秒1mm的加速度施力,治疗前后各测量1次。从刻度表上读出张力指数并记入统计表中。 治疗方法 手法治疗 患者仰卧位伸直患肢,医者立于患侧。首先用右手点按血海、梁丘、鹤顶、阳陵泉、内膝眼等穴。再以拇指刮髌骨周围痛点,并用拇食指掐起髌骨,左右、上下推压研磨髌骨。然后用虚掌捶击法捶打膝关节周围。速度由慢至快,以患者能耐受为度。接着用揉、推、拿、点等手法放松膝关节周围的肌肉。最后帮助患者做屈伸膝关节被动活动数次。隔天1次,7次为1个疗程。 铍针治疗 ①针具规格:长5~8cm,针头约为1.0cm,直径0.5~0.75cm,末端扁平刀刃斜口,刀口线5~0.75cm,针柄为盘龙针针柄或持针针柄。②操作步骤:首先让患者平躺在床上,体位保持不变,术者准确触及到反应点后,用指端压痕十字标记,作为进针点。消毒以进针点为中心,用酒精碘伏等消毒6~8cm2皮肤,右手持针,左手持无菌棉球扶针,点刺进入皮下到达筋膜。沿皮神经走行进行一点多点线式减张。进针深度以刺破张力增高区和正常区交界处为宜,或有放射针感即可出针。后用无菌棉球按压针孔2分钟止血,无菌敷料覆盖结束治疗。每2天1次,3次为1个疗程。 功能锻炼 患者在治疗期间,要注意休息,同时加大膝关节及股四头肌不负重锻炼。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①蹬车锻炼:患者仰卧位,双腿抬起,屈曲,交替前后空蹬。②压腿锻炼:患者坐位,患膝伸直,足跟部垫高10~20cm,患者用手向下按压膝关节50~100次,由轻到重,以能耐受为度。③股四头肌收缩锻炼:持续主动收缩股四头肌50下,每天早晚各1次,逐渐加量。应避免负荷,尽量减少蹬梯、长时站立、跑步等负重活动。 疗效评定标准:治愈:膝关节及受损神经支配区无疼痛、无感觉异常、无压痛,治疗前后张力下降显著,功能完全正常。显效:受损神经支配区无疼痛、无感觉异常,有轻压痛,张力较治疗前下降明显,功能不受影响。好转:疼痛、感觉异常、压痛均有不同程度减轻,张力较治疗前下降,功能有所受限。无效:症状体征较治疗前无改善。 本组60例,治疗时间最长3个疗程,最短1个疗程。按上述疗效评定标准评定,结果治愈42例,显效10例,好转8例,总有效率100%。VAS评分降至0分者42例,5分以下者10例,6分者8例。软组织张力指数为50(g·mm)·s-1±4g。 隐神经膝关节内侧支卡压综合征常见于中老年,往往造成患者膝内侧和小腿前内侧持续性疼痛,行走时膝部发软,负重、剧烈活动疼痛加重。膝关节是身体主要的负重活动关节,隐神经经过膝关节内侧骨突部,该处皮下脂肪薄,缓冲能力差,是隐神经最常发生卡压的部位。老年膝关节退行性改变,骨质增生也是造成隐神经的膝关节内侧支受卡压的一个重要原因。 铍针疗法是从最基本的感觉神经末梢遭受张力性刺激的病理反应入手,通过这样一种假设来解释软组织张力造成的皮神经卡压:致密的深筋膜表面形成了一个封闭的系统,好像充满了水或空气的气球,各种感觉神经纤维的的末梢分布在这个气球的表面,当气球内的气体或液体增多,张力加大时,气球的体积增大,表面张力也随之增大,分布在其表面的神经纤维末梢也被动受拉,产生了各种疼痛及感觉异常。如果应用某种方法戳破这个气球的表面,这个封闭系统的边界条件被打破,其表面张力也就降了下来,不但临床症状得到缓解,它的机理也可得到解释。 手法和功能锻炼对于恢复人体的动态平衡、解除肌肉痉挛、松解软组织粘连、调节能量代谢、改善体内的信息传递通道等具有很大的功效。对膝关节周围肌肉、韧带如股四头肌、髌前韧带等的功能及关节外部结构得到有效的改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