枕神经痛是枕大神经、枕小神经及耳大神经分布区疼痛的总称。临床上以枕大神经受损为主,常累及枕小、耳大神经,主要表现为一侧枕下及乳突后针刺样或刀割样剧痛,并向枕上、耳及头顶放射。部分患者可放射至眼眶。疼痛常呈持续性,可阵发加剧,发作时痛势剧烈,令人难以忍受,很大程度上影响患者日常生活质肇。近期笔者运用火针傍刺法治疗本病,取得了较为显著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患者均来自我院针灸门诊,年龄(48.8±14.2)岁,病程(3.6±1.7)天;符合以下诊断标准:参照《实用神经病学》《神经病学》拟定,一侧或双侧枕下及乳突后呈针刺样或刀割样放射性疼痛,并向枕上、乳突、耳及顶部放射,严重疼痛时常伴有眼球后痛。疼痛常呈阵发性剧痛,多数间歇期为钝痛,咳嗽、震动、转头、精神紧张等诱因常可引起或加重疼痛。发作期常伴颈肌痉挛。检查时可发现颈肌紧张,枕神经出口处有压痛:枕大神经的压痛点位于枕大神经出口处.即乳突与第1颈椎后面中点连线的中点,枕小神经的压痛点位于胸锁乳突肌附着点的后缘。枕神经支配区域感觉过敏或减退.无其它神经系统阳性体征病前常有感冒、受凉、颈扭伤、落枕或劳累等诱因。 纳入标准:符合诊断标准,同时符合中医头痛诊断标准。 排除标准:经颈椎X片、颈CT或MRI检查,排除肿瘤、中枢神经系统感染、骨折、脱位和先天畸形等原因引起的枕神经痛,另合并有心、肺、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精神病,癔病,未能按时接受治疗者,或资料不全影响疗效评价者均不纳入本观察 治疗方法:主穴取最疼处为阿是穴,先予火针治疗,局部常规消毒后,用贺普仁教授监制的中粗火针在酒精灯上将其烧红后,迅速刺入该穴,疾进疾出,点刺不留针,之后于阿是穴旁开lcm处再刺一针,手法同七,针尖偏向先前的阿是穴而成傍针刺法。火针治疗后,再予毫针针刺治疗。局部配穴可取风池、完骨、脑空、百会、角孙等,手法以平补平泻为主,针感以酸胀适度为宜。同时如遇风寒外袭加合谷、外关;肝阳偏亢取百会、太冲;劳伤气血、经筋受损加后溪、申脉,并均予毫针针刺,取酸胀适度针感,留针约30 min,每日1次。5次为l疗程。 疗效评定标准:治疗前后采用视觉量表(VAS)评定疼痛强度。测量治疗前后患者疼痛程度在表上的长度。0 cm为0分;≤2cm为1分;>2 cm而≤4 cm为2分;>4cm而≤6 cm为3分;>6cm而≤8 cm为4分:>8 cm而≤10 cm为5分。疼痛减缓率,即(治疗前疼痛分数一治疗后疼痛分数)/治疗前疼痛分数×100%。 痊愈:头枕部疼痛消失,针刺后症状无复发者。疼痛减分率为100%。显效:头枕部疼痛基本消失,针刺后症状无复发者,疼痛减分率≥50%。好转:头枕部疼痛有所好转,针刺后症状有轻度复发者,疼痛减分率≥20%。无效:与治疗前相比,各方面均无进步,疼痛减缓率20%以下。 经治疗,33例患者中,痊愈24例,显效6例,好转3例,无效0例,愈显率为90.9%。 枕神经痛属中医学“头痛”“头项痛”“头风”范畴。《灵枢·经筋》指出:足太阳之筋“其直者,结于枕骨……上头…上结于完骨。”又指出:足少阳之筋“…出太阳之前,循耳后,上额角……”。可见足太阳、少阳经筋分布区域恰与枕神经痛分布区域相合,故枕神经痛当属太阳头痛和少阳头痛,亦属经筋病。临床研究资料显示本病发病多有与受凉、落枕及劳累有关,也与颈枕部肌肉劳损所致的慢性颈肩痛和颈椎病密切相关网,查体时可见颈肌紧张,枕神经出口处即颈肌肌肉间有明显压痛,提示本病具备经筋病的特点即局部筋结之处感邪受阻,经气不利而出现疼痛、拘急等症。病人多由感受风寒湿邪,痹阻经脉,经络不通,经筋拘急而痛;或由劳伤积损,气血瘀滞,阳气不畅,经筋失于温煦而出现筋急疼痛等症。《灵枢·经筋》载:“经筋病,寒则筋急…筋痛…,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腧……”,提示本病宜“燔针劫刺”,“以痛为腧”,尤适宜火针治疗。火针疗法属温通法之列,不仅具有毫针深刺微通作用,又具有火热温通的效果。该法疾进疾出,点刺为主,可借助火力,助阳行气,祛寒止痛,因其能温通局部经气,故是治疗经筋病的较佳疗法嗍。治疗时宗“以痛为输”之旨,取阿是穴用火针点刺,旨在直达病所,针专而效宏,同时辅以风池、完骨等穴祛风散寒,通经止痛,以达疏通局部经气、缓解疼痛的作用;同时该穴操作时选用傍针刺法,可进一步增强疗效。 傍针刺法源自《灵枢·官针》:“傍刺者,直、傍刺各一,以治留痹久居者也”。该法属局部深刺疗法,直刺后旁针一针旨在加强局部压痛处的刺激量,增强针感,提高疗效。操作时应把握针刺深度,既要使针尖达阿是穴皮下的痛敏结构处,从而使受损的经筋得以温通修复,又要切记针刺不宜过深,以免伤及深部延髓造成危险,此为取得疗效并保证安全的关键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