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年龄最小20岁,最大50岁;病程最短4个月,最长10年。辩证属肾虚寒凝者24例,湿热瘀阻者23铡,肝部气滞者20例,脾胃虚弱者23例。 诊断依据:(1)下腹隐痛,腰背及骶部疼痛,白带增多,月经过多,痛经及不孕等。(2)子宫常后倾.活动度差,双侧附件增厚,有压痛,亦可形成包块。 治疗方法:取穴:关元、中极、水道、归来、三阴交、次髎。根据辨证配穴,属肾虚寒凝者,加针肾俞,关元加灸;湿热瘀阻者,加针阴陵泉、蠡沟;肝郁气滞者,加针肝俞、太冲;脾胃虚弱者,加针脾俞、足三里。 操作:先让患者取仰卧位,局部常规消毒后,选择中粗火针,将针烧红至白亮迅速刺入选定部位,只点刺不留针,腹部穴位刺3~5分,三阴交刺2~3分。然后再令患者俯卧位,局部消毒后,火针点刺次胚,深度约2~3分。针毕均用消毒干棉球按揉穴位。隔日1次,7次为一疗程,问隔3天进行下疗程,3个疗程后评定疗效,经期停治。 疗效标准:治愈:症状和体征全部消失;显效: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不影响工作和学习;有效:症状和体征减轻;无效:症状和体征无改善。 经治疗,90例患者中,痊愈63例,显效17例,好转8例,无效2例,有效率为97.8%。 典型病例:陈x,女,30岁。主诉:小腹坠痛5月余。以右侧为重,得热则舒,带下量多,色白,月经后期,伴腰酸乏力。妇检:外阴发育正常,阴道通畅,宫颈略肥大,宫体正常大小、压痛、活动度差.双侧附件区有条索状物并压痛,以右侧为重。查体:舌质淡、苔白、脉沉。西医诊断:慢性盆腔炎。中医诊断:腹痛、症瘕。辨证:肾阳不足,寒凝气滞。治疗:火针点刺关元、中极、水道、归来、三阴交、次髎、肾俞,关元加艾条灸。治疗毕,患者感腹痛减轻,1个疗程后症状明显好转.续治5次后症状体征消失。8个月后随访未见复发。 慢性盆腔炎病理上包括慢性输卵管炎与输卵管积水、输卵管卵巢炎及输卵管卵巢囊肿、慢性盆腔组织炎,常由急性盆腔炎未彻底治疗,或患者体质差病情迁延所致。 祖国医学认为,慢性盆腔炎多属于“腹痛”“带下”“症瘕”等范畴,辨证多属寒凝气滞或湿热瘀阻.治疗应温肾助阳、行气活血、清热利湿、化瘀通络。关元、中极为足三阴经与任脉之交会穴,通于胞官,联系冲任,针之可通调冲任、补肾助阳、散寒逐瘀,水道、归来为足阳明胃经穴,胃者,与脾同属后天之本,共生精微,针之可调补脾胃,又因两穴位居腹部,邻近胞宫,其穴善治妇科诸疾。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之交会穴,可疏理肝脾、补肾养肝、调理气血,为妇科之要穴。次髎属足太阳膀胱经,位于腰骶部,是泌尿生殖系统之分野,与肾、膀胱、督脉关系密切.既能清利湿热、理气调经,叉可强腰壮肾、调补冲任。另外根据证情需要,酌情配伍肾俞、肝俞、脾俞、足三里、阴陵泉、太冲、蠡沟,以增强补肾健脾、疏肝理气、利湿清热之效,故火针诸穴能扶正助阳、温通经络,并能祛邪引热、理气活血,可促进盆腔局部血液循环,改善组织营养状态,提高新胨代谢.以利炎症的吸收和消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