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肌麻痹系由一条或多条眼肌完全或不完全性麻痹,引起眼位偏斜,为临床常见的眼病。多由一眼发病,起病突然,眼球运动障碍,伴有复视、头晕、恶心、呕吐、步态不稳等症状。中医称之为“风牵偏视”、“歧视”、“上胞下垂”等。中医学认为,本病多由气血不足,腠理不固,风邪乘虚侵入经络,使眼目筋脉弛缓所致;或脾胃失调,津液不布,聚湿生痰,复感风邪,风痰阻络,致使眼带转动不灵;或热病伤阴,阴虚生风,风动挟痰上扰所致;或头面外伤、肿瘤压迫,致使脉络受损所致。西医对本病的认识多归于外伤、炎症、肿瘤压迫、血液循环障碍、中毒等。笔者近几年来采用眼针结合体针治疗本病30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患者年龄最小16岁,最大72岁;均为单侧。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评定。①眼位偏斜,患眼向麻痹肌作用的相反方向偏斜;②眼球活动障碍,患眼向麻痹肌作用方向活动受限;③第二斜视角大于第一斜视角(即麻痹肌注视时,健眼的歪斜角度大);④代偿头位,头向麻痹肌方向偏斜;⑤复视,双眼视一为二(复视像检查确定麻痹肌);⑥头晕目眩,或有恶心呕吐。 治疗方法:眼针取穴 脾区、胆区、上焦区,均为双侧取穴。框内直刺,针感以满眼酸胀感为宜。 体针取穴 太白、三阴交、光明、太冲、合谷,均为双侧取穴。按常规针刺,得气为度。针后以三阴交与太白为一组,光明与太冲为一组,接G6805一I型电针仪,采用连续波,频率为2 Hz,强度以患者感知为度,留针20 min。平均疗程约为1个月。 针刺注意事项:①针刺部位常规消毒后,眼针针刺时动作轻缓,注意结合术者与患者的感觉来判断针尖的位置。阻力较大时,切忌强行推进,应将针尖稍做调整,以免损伤眼球或眼周围组织,若因眼肌紧张,可嘱患者放松或稍候片刻再推进。②出针宜轻柔,及时按压针孔。防止出血发生。若有出血发生,先按压10min一20min可冷敷,24h后再热敷。③笔者所遇患者,无妊娠兼患本病者,因该组穴位含有合谷及三阴交,古有补合谷泻三阴交堕胎之说,故理论上孕妇禁用或慎用。 治疗结果:痊愈:自觉症状消失,眼球运动自如到位,随访l a无复发,计24例;显效:自觉症状明显减轻,眼球转动灵活,仍有轻微复视者,计3例;好转:自觉症状有所好转,复视像距离缩小,眼球可向麻痹肌作用方向轻度移动,计2例;无效:症状无改善,计1例(为外伤眶骨骨折所致),大怒后复发者l例(后于北京行颅内手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