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筋刺法”是石学敏院士汲取祖国医学“经筋理论”的精华,并结合长期临床实践及现代医学而创立的,对经筋病的理、法、方、穴、术见解独特,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及学术价值。经筋刺法源于《灵枢·终始》:“手屈而不伸者,其病在筋,伸而不屈者,其病在骨,在骨守骨,在筋守筋”。《灵枢·经筋》:“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腧”。《灵枢·卫气失常》中指出:“筋部无阴无阳,无左无右,候病所在”,经筋病阴阳辨证不明显,故针刺筋之左右、无伤骨骼、血脉、脏腑。基于此,石学敏院士指出,经筋刺法是沿经筋走行施行针刺,多应用围刺、透刺、排刺等针刺方法。该针法综合了《灵枢·官针》篇中的分刺、恢刺、合谷刺、关刺等,临床多用于治疗痛症、软组织损伤、肌肉萎缩、神经麻痹等症。笔者运用经筋刺法治疗多种疾病,收效卓著,现举隅3例。 重度难治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患者男,35岁。主因左口眼喁斜2月,于201 1年5月17日就诊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并收住特需病房。患者于201 1年3月10日下午受凉后突然出现左口角喁斜,伴左额纹消失、眼裂变大、眼裂闭合不全、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吹口哨时漏气、存食、乳突部疼痛,当时神清,精神好,无头痛头晕,及无胸闷憋气等不适,遂就诊于北京市第三医院查头CT未见异常,经肌肉注射甲钴胺后,病情未见减轻。后曾就诊北京宣武医院、北京西苑医院等,经口服泼尼松、肌肉注射注射用鼠神经生长因子,电疗、针灸、埋线治疗,服用甲钴胺,维生素B族等药物后,耳后疼痛消失,左口喁斜无明显好转。为求进一步诊治来院就诊并收入住院治疗。现症:患者神清,精神好,呼吸平稳,语言清晰流利,左口角喁斜,左额纹消失、眼裂变大、眼裂闭合不全、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吹口哨时漏气、存食,纳好,寐安,二便调。查肌电图报:左面神经运动勉强引出一微小电位,潜伏期在正常范围。提示:左面神经重度损伤。耳部磁共振成像平扫回报:双耳未见明显异常。中医诊断:面瘫,风寒阻络证。西医诊断: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治疗方案:面部经筋刺法,2次/d。治疗原则:祛风散寒,活血通络。针刺取穴及操作:左侧阳白四透(针向上星、头维、攒竹、丝竹空),捻转泻法;左侧太阳透地仓,捻转泻法;左侧地仓与颊车之间阳明经筋排刺,捻转泻法;左侧四白两透(针向目内眦、目外眦),捻转泻法;左侧下关、颧髎、风池、翳风、睛明、迎香,捻转泻法;右侧合谷,捻转泻法。以上诸穴留针20 min。其他辅助疗法:温灸2次/d,于左侧下关、阳白、地仓、迎香等穴;刺络拔罐1次/d,取穴:阳白、下关等,以疏通经络、活血化瘀。治疗过程:人院后第9天:患者的症状同入院,肌电图示左面神经传导潜伏期在正常范围,提示:左面神经受损(与第1次肌电图比较:左下唇方肌、左上唇方肌可见运动电位)。人院后第11天:患者的口角能微动,存食较前好转。人院后第18天:症状同前,肌电图示左额肌可见微小不规则电位,左上唇方肌可见不规则电位,左下唇方肌运动电位单纯相,左面神经运动传导潜伏期在正常范围内,提示左面神经受损;与第2次肌电图比较病理电位减少。入院治疗第54天:患者的眼裂较前减小、眼裂闭合较全、左眼闭合较前快,鼻唇沟变浅、口角微下垂、左口角可做上翘、微笑动作,幅度较前增大,吹口哨微漏气、不存食。肌电图示左面神经运动传导潜伏期在正常范围,但波幅明显降低。提示:1.左面神经受损。与第3次肌电图比较运动电位明显增加。入院第63天(出院):患者左口角轻度喁斜,左额纹消失、眼裂闭合较全、左眼闭合较前陕,鼻唇沟变浅、口角微下垂、左口角可做上翘、微笑动作,幅度较前增大,吹口哨时无明显漏气、不存食。好转出院。 本病例为重度难治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属中医“面瘫”范畴。患者平素多有旅差,劳累过度,损耗正气,加之不慎感受寒邪,侵袭耳后经络,寒邪瘀阻经络,筋脉失养而致萎废不用,发为本病。“经筋刺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其选穴是“以痛为腧”,主要选取病变局部腧穴,针刺范围与手足三阳经经筋在面部分区相一致,至于刺灸方法,则多采取排刺及一穴多针多向等透刺。面部经筋刺法能祛风散寒,活血通络。改善面部血液循环,从而起到营养神经作用,故能使缺损的神经功能得以修复。有报道,针刺治疗面神经麻痹,对已损伤面神经的电生理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可使其恢复到正常水平H]。本病例提示经筋刺法亦可改善受损的面神经电生理。用长针透刺配合梅花针扣刺、闪罐、背俞穴刮痧拔罐的综合疗法治疗难治性面神经麻痹,总有效率96.7%。经筋刺法简便安全,易于操作,疗效卓著。 中风后肢体麻木 患者男,58岁。主因右侧肢体麻木不遂2月,于2012年12月4日就诊于南开区广开医院颂禹里社区。患者于2012年10月3日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右侧肢体活动不利伴麻木,遂就诊于天津市南开医院,查脑CT示:左侧脑干梗死,予脱水降颅压,改善脑循环等治疗,患者的病情逐渐平稳,遗留右侧下肢麻木,活动欠灵活。就诊时:神清,精神好,呼吸平稳,语言清晰流利,无口角喁斜,饮水时有呛咳,右侧肢体麻木不遂,右上下肢肌力4级,精细动作差,可自行行走,纳食可,睡眠正常,二便正常。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既往高血压2年,口服氨氯地平5 mg,1次/d,血压维持在130/80 mmHg(1mmHg--0.133kPa)左右。查体:患者神志清楚,发育正常,营养中等,自主体位,查体合作。全身皮肤黏膜及巩膜无黄染及出血点,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头颅无畸形,咽部正常,扁桃体无肿大。颈软,无抵抗,颈动脉搏动对称,颈静脉无怒张,肝一颈静脉回流征阴性。气管居中,甲状腺未见肿大。心肺(一),腹软,未见胃形、肠形蠕动波。无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肝脾未及。双肾区无叩击痛。肠鸣音正常,脊柱无畸形,四肢无畸形,双下肢不肿。中医诊断:中风(中经络)。西医诊断:脑梗死,高血压病三期。治疗方案:治则:醒脑开窍,滋补肝肾,疏通经络。选穴:内关、人中、三阴交、极泉、尺泽、合谷、委中、风池、天柱、完骨和手足三阳经筋排刺。 操作:先针双侧内关,针1.0~1.5寸,施捻转提插复式手法之泻法1 min;继刺人中,向鼻中隔下斜刺0.5寸,用雀啄泻法,至流泪或眼球湿润为度;三阴交沿胫骨后缘与皮肤呈45°进针,针1.0一1.5寸,用提插之补法使下肢连续抽动3次为度;极泉在腋横纹下1.0寸,肱二头肌内侧缘向下向内斜刺,进针1.0~1.5寸,用提插泻法,有触电感直达手指,并见手指抽动3次;尺泽直刺1.0寸,操作手法及量学要求同极泉;委中采取仰卧直腿抬高体位取穴,进针1.O寸,用提插泻法,使下肢抽动3次即可,风池、天柱、完骨3穴,均针向结喉,进针2.0寸左右,用小幅度高频率捻转补法,每对穴分别施手法l min。右侧手足三阳经每隔2.0寸排刺一针,平补平泻手法。均留针30 min。治疗经过:患者针刺治疗8次后,肢体麻木明显缓解,吞咽明显改善,饮水无呛咳,巩固治疗15次,右侧肢体活动灵活,临床痊愈出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