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是包括视觉、本体觉、前庭功能障碍所致的一组症候。以肝阳上亢型较为多见,西医检查均有不同程度的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笔者应用已故辽宁中医学院教授彭静山倡导的眼针及体针治疗肝阳上亢型眩晕,取得较好疗效。现介绍如下:
患者均来自门诊,年龄28~70岁;病程1周~8年。均不同程度地表现有头痛、眩晕,或有耳鸣、失眠多梦,或心神不定、口苦面红、舌红苔黄、脉弦或弦细数及每因烦劳、恼怒而出现头晕、头痛加剧、面时潮红、急躁易怒等症状。符合肝阳上亢型眩晕的临床表现。脑彩超示:双侧椎动脉血流减少。
治疗方法:眼针+体针治疗
眼针主穴:上焦区;配穴:肝区,肾区,心区。体针取穴:风池,行间,太冲,太溪,膈腧,内关。操作方法:眼针选用31号5分不锈钢毫针。横刺:嘱患者闭眼。由眼眶内缘约5mm处,从穴区一侧进针斜刺向另一侧,针体与皮肤呈l0°~15°角刺入相应的眼轮匝肌肌组织内,有酸、麻、胀、重感为得气,不施任何手法,留针15min。直刺:患者闭目,医者左手按压眼球,向施针部位以外方向轻推眼球。右手持针沿眶内缘穴位处直刺5分,不施任何手法,留针10~15min。出针时按压针孔以防出血。体针选用0.35mm x25~40mm不锈钢毫针,以夹持、指切法进针,施用提插、念转补泻法。风池向鼻尖方向针刺0.8~1寸;太冲、行间向足心方向斜刺0.5~0.8寸;太溪、内关直刺0.5—0.8寸;膈腧向脊柱方向斜刺0.5~1寸。风池、内关平补平泻;行间、太冲用泻法;太溪、膈腧用补法,留针20~30min。以上操作日1次,10天为1个疗程,共2—3个疗程。治疗期间禁食刺激性食物和其他药物,防止情绪波动。
疗效判定标准:临床痊愈:眩晕症状消失,恢复正常生活,随访半年无复发;显效:眩晕症状明显改善,不影响正常工作和生活,随访期间因劳累及情绪波动偶有复发,经治疗后减轻;无效:治疗中断或经治疗后原有诸症状未改善。
经治疗,30例患者中,临床治愈23例,有效6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7%。
病例介绍:患者,女,56岁。主诉:头晕2个月,加重伴头胀痛l天。患者述2个月前因情志不遂,出现头晕症状,不敢睁眼,静息7—8min后缓解,后常因情绪激动而反复发作。今晨起床后头晕加重伴头痛且胀,现症见眩晕,头痛且胀,急躁易怒,面色潮红,少寐多梦,口苦。既往有高血压病史4年,服用苯磺酸氨氯地平片5mg日1次,血压波动在125~140/75~90mmHg;否认其它疾病史。查体:神清语明,伸舌居中,舌红苔薄黄,脉弦。血压:135/85mmHg。脑彩超示:双侧椎动脉血流减少,脑血管痉挛。西医诊断:脑血管痉挛。中医诊断:眩晕(肝阳上亢)。治宜平肝潜阳,熄风止眩。经上述治疗组方法治疗3天,症状明显缓解。1个疗程后症状消失,再行针刺1个疗程巩固疗效,后随访半年未复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