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细语凝香 于 2015-7-22 16:52 编辑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随着现代影像诊断技术的快速发展,该病的诊断越来越明确,治疗方法也越来越多。我院针灸科每年诊治大量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取得较为理想的疗效,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由于病源大多来自边远贫困山区,经济状况相对薄弱,每天或隔天来院治疗,不仅花费了患者许多时间,也耗费了患者较大精力和财力,部分患者无法坚持,只得中途放弃治疗,极大地影响了疗效。探索一种无创伤、费用低廉、省时、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已势在必行。我科运用羊肠线穴位埋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经过2年的临床观察,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患者均为医院针灸门诊。年龄最小14岁,最大72岁;病程最短5天,最长30年;单个椎间盘发病54例,两个椎间盘发病16例,其中L4/L5椎间盘突出38例,L5/S1椎间盘突出16例,L3/L4、L4/L5同时发病1例,L4/L5、L5/S1同时发病15例。 病例选择标准:(1)诊断标准: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订《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的诊断要点。①腰骶部疼痛,下肢呈典型的坐骨神经分布区域性疼痛;②坐骨神经分布区域的皮肤感觉异常;③腰椎棘突旁有深压痛,并向患侧下肢放射;④直腿抬高试验阳性,腹压增加时疼痛加剧,卧床休息后减轻;⑤经CT或MRI证实。 (2)纳入标准: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X片示无椎管狭窄或严重骨质增生;无异体蛋白过敏者;能遵照医嘱治疗者。 (3)排除标准:脊柱旁软组织损伤;梨状肌综合征;腰结核,脊柱或椎管内肿瘤;脊柱炎,椎体滑出,小关节紊乱;内脏反射性及血管性腰腿痛;伴有其他严重疾患;有手术指征。 治疗方法:(1)器具制备:以型号为0.90 mm×38mm的一次性针头作针套,直径0.30 mm一次性毫针剪去针尖后作针芯。将0/2医用羊肠线剪成约1 cm长数段,浸泡在生理盐水中待用。 (2)取穴:主穴取患椎及上下各一节夹脊穴。配穴:疼痛沿下肢外侧循行,配环跳、风市、阳陵泉、足三里、阳交,疼痛沿下肢后面循行,配秩边、殷门、委中、昆仑;下肢外侧、后面均疼痛,上述穴位均加配。 (3)埋线操作:患者俯卧位或侧卧位。医者选准穴位,局部皮肤常规消毒,铺一次性洞巾。用无菌镊子摄取一段待用的羊肠线,放入针头的前端,后接针芯。将针头快速刺入穴位的肌层,稍做提插,患者有针感时,将针芯向前推进,边推针芯,边退针管,把羊肠线埋入穴位中。用棉球按压针孔片刻,检查无出血后贴上创可贴,以防针孔感染。嘱3天不洗澡。每周埋线1次,3次为一疗程。 患者在治疗期间均不得搬提重物及久行久坐,1疗程结束后统计疗效。 疗效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标准。痊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恢复原工作。显效:腰腿痛消失,直腿抬高50~70b以上。好转:腰腿痛减轻,腰部活动功能改善。无效:治疗前后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 68例患者中,痊愈36例,显效17例,好转12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5.6%。 典型病例:陈某,男,43岁,驾驶员,2013年6月7日初诊。主诉:右侧腰部疼痛反复发作数年,加重1月,伴右下肢外侧麻木。经CT检查显示L4/L5椎间盘后外侧突出。曾内服中药数剂,无明显改善,今来我院针灸门诊求治。查腰4、5右棘突旁有深压痛并向右下肢放射,直腿抬高试验阳性。依上法将羊肠线埋入腰椎棘突旁及环跳、阳陵泉等穴。1次治疗后腰痛减轻,但下肢麻木依旧。第2次、第3次治疗仍遵原方,1疗程结束后各种症状体征消失,3个月后随访未复发。 近年来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已有大量的临床报道,取得了很好的疗效,确实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疗法。但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每天到医院治疗又使人难以接受。本研究项目旨在为临床提供一种比常规针灸省时有效的治疗方法。 穴位埋线疗法以针灸理论为依据,在留针和埋针的作用机理基础上发展而成,是一种独特的针灸疗法。选择一定型号的羊肠线,根据需要有选择地埋入穴位,最初机械性地刺激穴位,产生针灸效应,以后随着羊肠线的分解、液化吸收,对穴位产生持久的温和的良性刺激作用,因此本法可弥补针灸治疗次数多、疗效不巩固、易复发的缺点。 95%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生于L4/L5、L5/S1椎间隙。根据腰椎间盘与神经根的关系,一般情况下L3/L4椎间盘突出,压迫腰4神经根,引起大腿前侧及小腿前外侧疼痛,与足阳明胃经循行路线一致;L4/L5椎间盘突出,压迫腰5神经根,引起下肢外侧疼痛麻木,与足少阳胆经循行路线一致;L5/S1椎间盘突出,压迫骶1神经根,引起大腿及小腿后侧,足背外侧疼痛麻木,与足太阳膀胱经循行路线一致。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原则,结合临床实践,将羊肠线埋入相应的穴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