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经络养生 于 2015-7-27 15:57 编辑
"中风"属于中医内科中危重证候之一,本病治疗后常遗留后遗症,如半身不遂,语言不利,口眼歪斜等。其为临床常见病,发病率高、治愈率低、致残率高,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笔者通过采用眼针与针药结合的方法,共治疗中风后遗症患者,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患者年龄 35~82 岁,病程 1 月~1 年。其临床症状多表现为半身不遂或半身麻木,言语不利或吞咽困难,口舌歪斜,偶伴头晕、头痛,性情烦躁不安或郁郁少言,或寐差、或便秘、或小便不利,舌质暗红带紫,或红绛、舌有瘀斑,苔薄白、白腻、黄或黄腻、或少苔,脉象多弦,或弦滑、弦细。
治疗方法:针药治疗+眼针治疗
①针刺治疗 针刺取穴:主穴:百会穴、患侧肩髃穴、患侧手五里穴、患侧曲池穴、患侧手三里穴、患侧外关穴、患侧合谷穴、患侧后溪穴、患侧环跳穴、患侧风市穴、患侧血海穴、患侧委中穴、患侧承山穴、患侧阳陵泉穴、患侧足三里穴、患侧绝骨穴、患侧解溪穴、患侧昆仑穴、患侧太冲穴、患侧至阴穴。配穴:十指僵硬者配患侧八邪穴;足内翻者配患侧金门穴;足外翻者配患侧然谷穴、患侧照海穴;言语不利或吞咽困难者配金津穴、玉液穴;神识欠清者配人中穴。针法:患者取侧卧位(健侧在下,患侧在上),采用 1.0~1.5 寸毫针针刺上述各部位诸穴,其中肩髃穴、手五里穴、手三里穴、环跳穴、风市穴、血海穴、承山穴以 4 寸长针采用芒针针刺法进行针刺,针感以有酸、麻、胀为度,环跳穴要以患者有触电感,从臀部窜至脚趾为宜,手法采用补虚泻实法;针刺治疗每日或隔日 1 次,留针 30min/次,10 次为 1 个疗程。
②中药治疗:中药以血府逐瘀汤和补阳还五汤加减组成,组方:生地20g、当归 12g、赤芍 12g、川芎 12g、桃仁12g、红花 12g、桔梗 10g、醋柴胡 10g、枳壳 10g、川牛膝 12g、黄芪 40g、 地龙10g、全蝎 6g、、三七粉 3g、天麻 15g。 中药 1 剂/d,水煎去渣温服,早晚各 1 次。随症辨证加减,阴虚肝阳上亢者加炙龟板 30g、炙鳖甲 30g、钩藤 30g、石决明30g;寐差者加合欢皮 30g、夜交藤 30g、酸枣仁 30g;痰盛者黄芪减为 15g、加炙南星 6g、白芥子 6g、白附子 6g、川贝母 6g;便秘者加生大黄 10g、芦荟 1g。
③在针药结合的基础上,行体针时再同时予以眼针治疗。 眼针取穴:双侧上焦区穴、双侧肝区穴、双侧肾区穴、双侧心区穴、双侧脾区穴。针刺方法:眼针采用 0.5 寸的毫针,针刺时施术者用左手大拇指和食指轻轻地捏起眼周皮肤,目的是把患者眼周围皮肤与眼球轻轻隔离,以免针刺时刺中眼球,然后右手大拇指和食指持针柔和有力的快速、准确刺入眼针穴位,眼针针感多酸、重,注意眼针不行手法。 1 次/d 或隔日次,留针 30min/次,10 次为 1 个
疗程。
疗效评断标准: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疗效评定标准。 基本痊愈愈:症状消失,患者肌力基本恢复,生活能自理,语言清晰;有效:症状减轻,身体功能部分恢复,肌力在原来基础上增加 1 级或以上;无效:症状、患侧肌力与治疗前相比无明显变化。
治疗组 102 例中,基本痊愈 46 例,占 45.10%;;有效 51 例,占 50.00%;无效 5 例,占 4.90%;总有效率为 95.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