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123|回复: 1

黄芪的临床应用

[复制链接]

137

主题

145

回帖

774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774
发表于 2015-7-29 16:24: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中医养生 于 2015-7-29 16:26 编辑

      黄芪为补气之要药,甘温,入脾、肺经,有“补气之长”的美称。《本草纲目》:“元素曰:黄芪甘温纯阳,其用有五:补诸虚不足一也;益元气,二也;壮脾胃,三也;去肌热,四也;排脓止痛,活血生血,内托阴疽,为疮家圣药,五也”。自《金匮要略》以来用黄芪为主的复方范围甚广,用之确实,笔者用之深有体会,仅就一部分以气虚为主的典型病例整理如下。

         1 气虚发热

       李某,女, 45 岁,工人。患者素体虚弱,脘腹胀满,胃纳不佳,大便溏薄,半年前因工作劳累,复又外感风寒,出现发热,经治疗后诸症消失,体温却未恢复正常,低热缠绵不退,波动在 37.3-37.7,经多家医院检查未能确诊,用抗生素与中药清热解毒、滋阴清热之剂等治疗手段皆无效,现自觉倦怠乏力,午后发热明显,最高在 37.7,过劳则重,口苦纳减,神情萎顿,面色萎黄、无华,呼吸气促,舌淡红苔薄,脉浮濡。辨证本病由中气虚损,运化不及,内伤脾胃,中焦失畅,阳郁阴滞,阳气下陷、阴火上乘之证。宜益气升阳、甘温除热法。方用升阳益胃汤:黄芪 25g、党参 25g、白术 15g、茯苓 20g、炙甘草 10g、半夏 10g、陈皮 15g、白芍 20g、黄连 7.5g、泽泻 15g、二活各 7.5g、柴胡 15g、防风 7.5g、生姜 10g、红枣 5 枚。

       此方连服七剂,体温降至正常,神情亦振,气短乏力症状有所改善,全身微微汗出。再进七剂,全身有力,纳谷知馨,大便如常,舌润脉缓。嘱其再进数剂,调理饮食,劳逸结合,以巩固治疗效果。

      内伤发热早在《内经》中,即有大量的记载,病因与劳倦、饮食、情志、湿热诸因素有关。本例为中气不足、过度劳累、饮食失调、导致脾胃气虚,因而引起发热。《脾胃论》说:“脾胃气虚,则下流于肾,阴火得以乘其土位”。此方药补中气,益脾胃,酌以他药为辅,甘温除热而愈。

      虚劳

      杨某,女,26 岁。 主症:头晕眼花,心悸心烦,气短,易惊,健忘,少寐,多梦,乏力半年余,经四平市中心医院系统检查确诊为“再生障碍性贫血”而住院治疗,经 3 个月西医治疗效果不显而出院。为求中医治疗而就诊。诊见精神倦怠,面色晄白无华,心悸头晕,气短乏力,口唇、爪甲淡红,月经量多,持续一周,舌质淡嫩,脉细弱。辨为心脾两虚、气血不足,后养失固,先天亦受损,治以补益气血,滋肾固本。投以归脾汤加减,酌加补肾之品。处方:黄芪 35g、晒参 15g、白术 20g、当归 20、甘草10g、茯神 25g、远志 20g、枣仁 30g、木香 7g、鸡血藤 20g、首乌 20g、熟地 20g、枸杞 20g

       服上方 14 剂,上述症状均有缓解,精神较佳,睡眠好,饮食增加。

       再服上方 14 剂,头晕、心悸、乏力症状进一步改善,面见血色,两眼有神,效不更方继服。

       又服上方 14 剂,头晕、心悸,气短,乏力诸症明显减轻,自觉周身有力。虚劳古有五劳、六极、七伤来概括其病因。此例“再生障碍性贫血”,主要以贫血、全血细胞减少为主,属中医“虚劳”范畴,病位主要在心脾,宜调心脾,益气血。“心主血”,血的来源在于脾胃。心脾亏虚,生血乏源,血失约束,故出现贫血、出血等症。“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故治血者,从脾论治。归脾汤为治心脾两虚之代表方剂,药症相合,诸症逐渐稳定,中气已固,血得以化生,血得以约束,故疗效显著,然“虚劳”之证,正气亏损难复,宜缓图之。加补肾之品,乃为肾藏精,为先天之本,精血同源,临床可增强疗效。

      自汗

      孙某,女,48 岁,干部。初诊时间:2012 5 18 日。主诉自汗 2 年余,不问朝夕,动或不动,醒时皆汗出,稍事活动及精神紧张则汗出不止,近 3 个月症状加重,身体虚弱,胃纳不佳,日渐消瘦,气短乏力,汗出恶风,精神疲惫,面色萎黄无华,舌苔薄白,脉弱。经多家医院检查无器质性疾病,西医诊断为: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中医辨证为肺脾气虚,卫外不固,气不摄津。宜益气固表,敛液止汗法。方用玉屏风散和牡蛎散加减。拟方:黄芪 50g、白术 15g、防风 5g、煅牡蛎 25g、煅龙骨 25g、浮小麦 20、白芍 20g、麻黄根 20g、生地 20g、五味子 15g、黄精 15、甘草 10g

      服上方 7 剂,汗出减少,饮食转佳,气短乏力减轻,精神稍好,药已对症,继服前方。

      又服上方 7 剂,自汗止,仅活动后少量汗出,休息及醒后已不在汗出,全身自觉比服药前有力,精神好,睡眠香,舌润脉和缓。

      此卫气已固,营卫已和,嘱其再服 7 剂巩固疗效。《丹溪心法》云:“自汗属气虚、血虚、湿、阳虚、痰。”,本案为肺脾气虚,卫外不固。肺主皮毛,脾主肌肉,肺气不足,脾气不充,则皮毛不固,肌表不实,腠理疏松,又动则气耗,气不摄津,故汗出甚。脾运不健,则饮食少思,面色萎黄。因此本方重用黄芪以补气固表酌以他药而中的,使阳气固而汗自敛,表气密而汗自止。



137

主题

145

回帖

774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774
 楼主| 发表于 2015-7-29 16:25:09 | 显示全部楼层
      黄芪做为补气之要药,临床应用非常广泛,也是古往今来医家之常用,但凡气虚病症,多由劳伤过度、久病、饮食失调等因素所致。较常见的气虚证有肺气虚、心气虚、脾胃气虚、肾气虚等。虚则补之,对于气虚之证当采用补气之法自不待言。黄芪既善于补益肺脾之气,又擅升举阳气,对脾阳不升、中气下陷所致久泻脱肛、内脏下垂者尤为适宜。能实卫固表以止汗,为治体弱表虚、肌表不固的自汗、盗汗之良药。能补气以生血。能补气以行滞。能补气以摄血。能补气以生津止渴。能托疮以生肌,为疮家圣药。能补气利水以退肿。黄芪功效颇多,现又用于系统性红斑狼疮、血管炎等风湿性疾病,煎剂及改变剂型用于冠心病、病毒性心肌炎、肾炎、病毒性肝炎、胃及十二直肠溃疡等疾病,均取得较好疗效。挖掘黄芪未知的功效,任重而道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阳光中医针灸学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董氏奇穴|针灸培训|董氏针灸|阳光中医针灸推拿学校论坛 ( 鲁ICP备14003402号-1

GMT+8, 2024-11-25 09:17 , Processed in 0.414297 second(s), 3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