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养生之道 于 2015-7-31 16:52 编辑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以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常见病,常见症状是口眼㖞斜,严重影响患者生活和工作。本病尚无特效的治疗药物,西医多采用激素类和营养神经类药物治疗。笔者采用经筋推拿疗法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患者均为附属医院康复科门诊患者,年龄25 ~45 岁,平均(35.4 ±10.9)岁;病程1 ~6d,平均(3.4 ±1.5) d;Sunnybrook面神经功能评分(37.1±11.1)分。符合以下诊断及排除标准:参照《针灸治疗学》中面神经麻痹的诊断标准。 以口眼㖞斜为主要特点,常于睡眠醒来时发现一侧面部肌肉麻木、呆滞、瘫痪,额纹消失,眼裂变大,露睛流泪,鼻唇沟变浅,口角偏向健侧,患侧不能皱眉、蹙额、闭目、露齿、鼓颊,部分患者初起时伴有耳后疼痛,还可出现患侧舌前2/3味觉减退或消失,听觉过敏等。排除中枢性面神经麻痹、重症肌无力、格林 -巴利综合征等疾病。 治疗方法:常规治疗+经筋治疗 予西医常规治疗:予醋酸泼尼松片10 ~30 mg/d,晨起顿服,1周后渐停。 维生素B1片100 mg,每日 1次口服;维生素B12注射液0.5 mg,每日 1 次,肌肉注射。治疗中嘱患者加强面部保暖,防止受凉,外出时戴口罩,忌食寒性、刺激性食物。 在此基础上加用经筋推拿疗法,具体操作如下:①近端取穴:攒竹、太阳、印堂、阳白、丝竹空、上星一指禅推法,每穴0.5 ~1 min;颧髎、地仓、颊车、迎香、风池、面部阿是穴按揉法,每穴0.5~1min;从印堂到上星、从攒竹至丝竹空沿眉棱骨用抹法,每处 1min;面部从正中向两侧沿面颊用擦法,共计3min。此过程约15 min,以患侧为主,健侧为辅。 ②远端取穴:健侧阳陵泉、风市及小腿部位胆经经筋循行线上的筋节点,患侧翳风、天容、天窗、足三里及颈部阳性反应点,双侧合谷、后溪、太冲,循筋取穴均施行点按、弹拨法,每穴约1min。所施手法强度应以患者耐受为宜,力度由轻到重,每日1 次。 均连续30d为 1 个疗程,1 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观察指标及方法:比较治疗前后Sunnybrook面神经评分的变化,并评定疗效。Sunnybrook面神经评定系统得分在0~100 分,分值越高,表示面神经功能越好。 疗效标准:痊愈:临床症状消失,面肌功能完全恢复正常,Sunnybrook面神经评分100 分;显效:临床表现基本消失,静止时外观正常,检查时尚有部分体征,Sunnybrook面神经评分≥75分;好转:症状有所缓解,外观轻度改善,检查时仍有较明显体征,Sunnybrook面神经评分 25~75 分;无效:临床表现各项检查无改善,甚至加重,Sun-nybrook面神经评分≤25 分。 经治疗,30例患者中,痊愈22例,显效7例,有效1例,无效0例。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临床常见病,病因尚不明确,一般认为与炎症感染导致面神经充血、水肿,影响其功能传导有关。现代医学对急性期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主张用神经血管营养药及大剂量激素治疗。 激素具有抗炎、消除水肿的作用,维生素B1可用于治疗周围神经炎,维生素B12是神经系统功能健全不可缺少的维生素之一,参与神经组织一种蛋白质的形成,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多由于面神经水肿,髓鞘肿胀、脱失,晚期可有不同程度的轴突变性,故而激素和维生素治疗效果明显。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属中医学经筋病范畴,多由络脉空虚,风寒、风热之邪乘虚侵袭面部筋脉,以致气血阻滞,肌肉纵缓不收而致;或素体阴虚,风阳上扰,痰邪壅滞经络,面部经筋失去濡养,故而患病。正如《灵枢· 岁露论》所言:“人气血虚,其卫气去,形独居,肌肉减,皮肤纵,腠理开……当是之时,遇贼风则其入也深。”头为诸阳之会,人体十二经脉中,手三阳经脉从手走向头部,足三阳经脉从头走向足部,循行于头面部的前额、两侧、巅顶等不同部位,“经脉所过,主治所及”,而这也是经筋推拿疗法治疗本病的理论依据。 在临床推拿治疗中,通常就近取穴,选用一指禅推法、按揉等作用于头面部经筋循行穴位及面部阿是穴,以起到疏风通络、活血止痛之功,但通常仅推拿面部穴位效果不是很好,使得患者病程延长,缠绵难愈。在临床中发现很多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在小腿外侧、颈部可以找到很多筋节点,点按这些筋节点起效快、效果好,《素问·调经论》云“病在筋,调之筋,病在骨,调之骨”,故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时可选择病变的经筋治疗。取健侧足少阳经筋阳陵泉、风市及相应筋节点是基于“维筋相交” 理论的交叉取穴疗法。 取患侧翳风、天容、天窗、足三里及颈部阳性反应点是基于经筋所过,主治所及,祛风止痛,按摩足三里还可增强人体正气。合谷不仅可以舒缓手阳明经筋,且“面口合谷收”,通治面部疾病;后溪通督脉,可激发阳气,通达面部经络;太冲和合谷又名四关穴,合用具有行气活血、祛风散寒、镇肝熄风、醒脑开窍的功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