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晨曦 于 2015-8-1 16:57 编辑
混合痔手术后局部疼痛是困扰肛肠科医生的难题,很多学者将肛门直肠手术比喻为“痛苦的选择”,甚至描述术后排便就像“排出碎玻璃”一样疼痛。因此,充分认识痔术后疼痛机制,积极应用有效的止痛措施,对提高混合痔患者术后的康复质量有重要意义。笔者对混合痔手术患者术中应用长强、承山穴位埋线术治疗,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纳入标准为择期于静脉全麻 + 局麻下行混合痔外剥内扎术患者,能正确理解疼痛评分规则。排除标准为兼有肛门及直肠其他需手术疾病者,如肛门狭窄、肛周脓肿、肛瘘、肛裂等; 患有肝、肾、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及精神病患者; 术前有慢性疼痛患者。年龄最大 55 岁,最小 22 岁; 病程 4 个月 ~10 a; Ⅲ期混合痔 30 例,Ⅳ期混合痔 30 例。
治疗方法:穴位埋线组: 患者先于手术室行静脉全麻 +局麻,麻醉后先行长强、承山穴位埋线; 然后行混合痔外剥内扎术。长强、承山穴位埋线操作步骤: 使用腰椎穿刺针套管、26 号毫针,从前端放入强生 ( 上海) 医疗器械公司生产的“000”的微乔缝线 1 cm,从尾端插入针灸针芯,刺入穴位,边推针芯,边退针管,将微乔缝线留在穴位,针孔处覆盖创可贴。静脉镇痛组: 患者先于手术室行静脉全麻 + 局麻,麻醉后先行混合痔外剥内扎术,手术结束后接静脉镇痛泵。静脉镇痛泵按舒芬太尼 0.03 μg/( kg·h) + 0.9% 氯化钠注射液 100 mL配置,静脉镇痛泵参数: 舒芬太尼 5μg,背景剂量 2 mL/h,PCA量 0.5 mL,锁定时间 15 min。
穴位埋线治疗过程中发生恶心呕吐 1 例,嗜睡 1 例,尿潴留 2 例。
肛肠病手术后局部疼痛的原因非常复杂,主要的疼痛原因有组织直接损伤、局部结扎、组织压迫、异物刺激、炎性和水肿以及尿潴留等。由于肛门直肠区域神经分布相对丰富,各种因素引发一系列复杂的疼痛反射,给患者造成了很大的痛苦和精神压力,而且由于肛门部的解剖及生理功能,导致此区域伤口易于感染,故肛肠病手术大多主张创面不缝合,其愈合过程较长。由于肛肠病术后愈合时间常长达二三十天,术后排便及换药等刺激都会给患者带来疼痛,影响伤口的愈合。因此长时间的镇痛及减少不良反应在临床中更为重要。随着对疼痛基础理论研究的深入,人们对术后疼痛的产生和处理有了许多新的认识,根据镇痛治疗的逐渐完善和发展,以及肛门部手术后疼痛的特点,运用“超前镇痛”、“平衡镇痛”等综合方法进行镇痛治疗,已日益被肛肠科医生所认识。肛肠病手术后主要采用口服、注射镇痛药物或使用静脉镇痛泵缓解疼痛,但是口服和注射镇痛药的药效持续时间短,而部分患者在使用镇痛泵时可能出现恶心呕吐、头昏嗜睡等反应。况且肛肠病术后愈合时间长,连续使用长时间的自控镇痛,经济方面负担过大,其毒副作用也较大。针刺治疗疼痛是中医学的重要特色之一,针刺镇痛之所以有效一般认为与神经传导密切相关,同时还影响内源性阿片肽、神经递质和其他物质的生成和分泌过程,使神经传导正常化。埋线疗法是在针灸经络理论的指导下,将医用肠线埋入相应穴位,经过多种因素持久、柔和地刺激穴位,达到疏通经络气血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穴位埋线后,肠线在体内软化、分解、液化和吸收时,对穴位产生的生理、物理及化学刺激长达 20 d 或更长时间,从而对穴位产生一种缓慢、柔和、持久、良性的“长效针感效应”,长期发挥疏通经络作用,达到“深纳而久留之,以治顽疾”的效果。穴位埋线,每20 d 治疗1次,避免较长时间、每日针灸之麻烦和痛苦,减少就诊次数。因而,埋线疗法是一种长效、低创痛的针灸疗法,它特别适用于各种慢性疼痛的疾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