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岁月如歌 于 2015-8-5 16:41 编辑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是一种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是由于多种因素引起椎基底动脉管腔狭窄或闭塞,血液流动速度缓慢,导致脑干、小脑、间脑、枕叶、颞叶等供血区域各组织的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椎 -基底动脉系统(VBA)主要供应脑部后循环,该系统供血不足,可表现为严重的平衡障碍、眩晕、耳鸣、听力障碍、恶心和呕吐、吞咽发呛、四肢无力、偏瘫、半身感觉障碍等症状。其中最常见的首发症状为眩晕,患者常以眩晕为主诉就诊。 笔者运用颈椎复位配合经筋推拿法治疗患者,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患者发病年龄30~68 岁。 患病时间1 周~10 年。符合以下诊断标准:具备下列症状或体征至少 2~3 项以上(单一症状或体征不能诊断为VBI):①眩晕、恶心、呕吐加眼震、复视等其他伴随症状和体征;②共济失调;③枕部头痛(并发皮质盲或同向偏盲、象限盲);④单(双)侧痛觉减退或感觉异常、口周麻木;⑤构音障碍、吞咽困难;⑥下肢或四肢无力(包括猝倒发作);⑦头晕、不稳;⑧突发耳聋;⑨发病后2 ~4h内,DWI(动力学MRI弥散加权成像)或PWI(动力学MRI灌注敏感成像)、SPECT(单光子断层扫描)、PET(正电子断层扫描)等检查,可能发现与本次发病相关的缺血病灶;⑩椎动脉B超、BAEP(脑干听诱发电位)、ENG(眼震电图)、TCD(经颅多普勒超声)等精密仪器检查有相应的改变;MRA(磁共振影像血管成像)、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可显示椎-基底动脉的狭窄、先天变异或畸形。 排除标准:头部CT或/和MRI除外脑干、小脑及枕叶的出血或梗塞;排除全身性疾病(低血圧、贫血、血液病、颅脑外伤、颅内肿瘤、血管炎、癫痫发作等)因素。 治疗方法:手法 颈椎关节复位法 患者坐位,低头15°~30°。术者站在其侧后方,一上肢肘关节屈曲用肘窝将其颌部托住,并用上臂与前臂和手将其头部环抱固定,另一手用拇指面顶住患者颈椎棘突偏患侧的后外侧缘,并使颈椎向对侧侧弯20°左右,然后将其头部向患者颈椎棘突偏外侧拖转至有阻力时,略做停顿,再做一个瞬间快速的小幅度旋转牵拉动作;同时,另一手拇指向相反方向用力推按棘突,使其复位。 经筋推拿法 受试者坐位或俯卧位。术者用一指禅推或点按或拿揉或揉拨等手法沿颈肩部和后头部经筋进行治疗,以膀胱经筋、足少阳胆经筋、手阳明大肠经筋为重点、以“松筋解结”为法,手法由轻到重,刚柔相济,使局部松软为宜。顺次自上而下往返操作3 ~5 遍,时间约25min。 疗程:每日1次,每人每次操作30min左右,5次为一疗程,共治疗 2 个疗程。 推拿期间停用一切中、西药物及其他治疗方法。 治疗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并结合多谱勒超声(TCD)测定的治疗前后椎 -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变化判定。治愈:症状、体征及有关实验室检查基本正常;显效:症状及体征明显减轻,实验室检查有明显改善;好转:症状及体征减轻,实验室检查有改善;未愈:症状无改变。 52例VBI患者经 2 个疗程治疗后,治愈 40 例(77%),显效11 例(21%),好转 1 例(2%),未愈0例。 患者中男女比率近1∶4,女性明显多于男性,平均发病年龄在 52岁。 运用颈椎复位配合经筋推拿法77%的患者 4日内可以治愈,病程越短治愈率越高,且未能彻底治愈的原因是未能坚持继续治疗。 其中 2例是治疗12 次和13 次而愈的,因此以显效计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