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708|回复: 1

瘢痕灸

[复制链接]

105

主题

112

回帖

601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601
发表于 2015-8-5 17:00: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之涵 于 2015-8-5 17:03 编辑

       瘢痕灸,又称化脓灸,属于艾炷灸之直接灸的一种。系指以艾炷直接灸灼穴位皮肤,渐致化脓,最后形成瘢痕的一种灸法。瘢痕灸可以说是我国应用历史最长的一种灸法,最早见于《针灸甲乙经》:“欲令灸发者,灸履熨之,三日即发”。化脓灸在晋唐时期最为盛行,不仅在医籍中有大量的记载,而且文学作品中也有反映,如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诗中写道:“至今村女面,烧灼成痕瘢”,韩愈还生动的描述了施灸的场面:“灸师施艾炷,酷若猎火围”。当时的医家认为,化脓灸与疾病的疗效直接相关,如唐代医家陈延之的《小品方》中指出:“灸得脓坏,风寒乃出;不坏则病不除也。”《圣惠方》也说“灸炷虽然数足,得疮发脓坏,所患即差;如不得疮发脓坏,其疾不愈”。《备急灸法》所载灸治的22类急症中,有21类系用直接灸疗。直接灸须出现灸疮,是许多医家追求的目标,如《针灸资生经》还记载了引发灸疮之法“用赤皮葱三五茎去青,于(火唐)灰中煨熟,拍破,热熨疮十余遍,其疮自发”。瘢痕灸到南宋时,由于较为疼痛,不受达官贵人的欢迎,闻人耆年的《备急灸法》中提到:“富贵骄奢之人,动辄惧痛,闻说火灸,嗔怒叱去。”所以从金元时代起针法,特别是针刺手法重新受到重视。然而尽管如此,瘢痕灸仍然受到明清乃至近现代针灸医家的青睐。如清·李守先在《针灸易学》一书中形容说:“灸疮必发,去病如把抓。”现代的临床实践也证实,在某些病证,主要是急难病证的治疗上,瘢痕灸与包括无瘢痕灸等在内的各种灸法相比,其疗效优势还是相当明显的。
      1.点穴及置炷  一般用小炷,艾炷如麦粒或绿豆大。
      2.燃艾
      用火燃着艾炷后,医者应守护在旁边。待燃至患者感觉疼痛,医者用手轻轻拍打或抓爬穴区四周,分散患者的注意力,以减轻施灸时的疼痛。艾炷燃尽,用浸有生理盐水的消毒敷料,拭去艾灰。再灸第二壮。对惧痛患者,可先在穴区注入2%普鲁卡因注射液 1ml作局部麻醉后再施灸,或涂以中药局麻液。中药局麻液配制法为:川乌、细辛、花椒各30g,蟾酥1.8g。用75%乙醇300ml浸泡24小时。使用时,取棕红色上清液,以消毒棉球蘸后涂于施灸穴位,1~5min之后可达到局部麻醉。
      3.封护
      于完成所灸壮数后,以上法拭去艾灰后,灸区多形成一焦痂。在灸穴上用淡膏药( 香油500毫升,广丹120--150克,将香油放入锅内,文火熬炼,当油面上滴水成珠时放入广丹搅匀,膏药即成。用竹筷摊在纸上,冷却后对折收藏备用。   )或根据灸口大小剪一块一般胶布,敷帖封口,淡膏药以称灸疮膏药。护封的目的是防止衣服摩擦灸疮,并促使其溃烂化脓。化脓后,每日每日换1次膏药或胶布。脓水多时可每日2次。约经1~2周,脓水渐少,最后结痂,脱落后留有瘢痕。
       预防及治疗癌症、哮喘、慢性支气管炎、预防中风、治疗癫痫、溃疡病、脉管炎、瘰疬、痞块等。

      4注意事项
      1.敷贴灸疮 不可采用护疮膏类及药纱布。也不可以一见到脓液用清疮消毒之法后再敷贴胶布,只需采用棉球擦干脓液后即敷贴胶布。
      2.护理灸疮 化脓灸要求灸后局部溃烂化脓,这是无菌性化脓反应,脓色较淡,多为白色。灸疮如护理不当,造成继发感染,脓色可由白色转为黄绿色,并可出现疼痛及渗血等,则须用消炎药膏或玉红膏涂敷。若疮久不收口,多因免疫功能较差所致,应作治疗。
      3.注意调养 为了促使灸疮的无菌性化脓反应,要注意调养。对此,《针灸大成》曾有论述,可作参考:“灸后不可就饮茶,恐解火气;及食,恐滞经气。须少停一二时,即宜入室静卧,远大事,远色欲,平心定气,凡百俱要宽解。尤忌大怒、大劳、大饥、大饱、受热、冒寒。至于生冷瓜果亦宜忌之。唯食茹淡养胃之物,使气血流通,艾火逐出病气。若过厚毒味,酗醉,致生痰液,阻滞病气矣。鲜鱼鸡羊,虽能发火,止可施于初灸十数日之内,不可加于半月之后。”
      5临床应用
      1.乙型肝炎
      取穴:足三里、三阴交。
      治法:每次取1穴。治疗时在穴位上采用麦粒灸法,每穴 7壮,每壮艾绒 1.5 毫g,直接在穴位皮肤上点燃施灸,灸毕贴以灸疮膏,以后每日换膏药1次,在该穴上不再施灸。化脓一般需1.5个月,疮口愈合后再取对测另一穴施灸,左右上下交替取穴,所以在整个疗程中,每穴仅灸1次。6个月为1个疗程。灸疗期间药物使用同灸疗前,进行灸疗前后的同体对照。
      疗效:
     (1)对肝功能的影响 在灸疗过程中,各项肝功能指标均出现一过性损伤,而灸疗结束后,各项指标均得到好转,甚至优于灸疗前。其中谷丙转氨酶( ALT)变化最明显,在灸疗前、中、后的3项比较中,均P<0.01,显示出有非常显著性差异;谷草转氨酶(AST)亦有变化,在3项比较中,均P<0.05,显示出有显著性差异。
     (2)对肝炎病毒的影响 灸疗后有12项病毒指标得到改善(这12项指标分布在10例患者中)。
      2.支气管哮喘
      取穴:大椎、肺俞。
      治法:两穴轮用,肺俞穴取双侧。用化脓灸法,艾炷如麦粒大,每穴5~7壮。每次取1穴,每周灸1次。
      疗效:共治疗136例。发作期组:15例;显效1例,好转3例,无效11例,有效率26.67%。缓解期组:121例;显效43例,好转38例,无效40例,有效率66.94%。证型: 阳虚型:有效率69.33%;阴虚型:有效率77.78%;无明显虚证型:有效率62.16%。结果显示化脓灸治疗缓解期哮喘疗效明显优于发作期,化脓灸治疗不同证型支气管哮喘疗效无明显差别。临床宜在哮喘缓解期进行化脓灸治疗,并在应用化脓灸治疗阳虚型哮喘同时,选择阴虚较轻的哮喘进行施灸治疗。
      3.慢性腹泻
      取穴:分两组。① 水分、天枢、气海、关元;② 大椎、膏肓。
      治法:化脓灸每年夏季施行(按节气可从小暑灸到白露),上述两组穴,视患者阳虚赢弱,泄泻缓急情况,分年连灸。每次灸一个穴点,一般灸9壮,但以直接灸至穴位处呈深Ⅱ度的焦痂,边缘起小泡如一小指环状为度。一疗程所用二三穴点灸毕,须每日以鸡、羊、鱼、肉等发物佐餐。灸疮感染常见细菌,为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个别有绿脓杆菌感染,亦均无碍。前人经验,脓出愈多,病除愈净。直到焦痂脱落停服发物。饮食清淡,脓水渐少,每日每穴换膏药一二次,经过40~50日,自然收口。整个疗养期,禁止重体力劳动,夫妇须分床以便静养,同时期内,始终忌食虾、蟹、姜之物。否则灸疮作痒,瘙破出血则痛而且新肉长不平可成胬肉,长期痒痛,反受其累。
      疗效:共治26例。其中,病程1.5年~10年共18 例,显效9例,有效9例,无无效病例,总有效率100%。病程11年~20年,无显效病例,有效5例,无效3,总有效率62.5%。
      4.高血压病
      取穴:足三里、绝骨。
      治法:用米粒状艾炷直接灸,两足两穴交替使用(即先左足三里,右绝骨;再右足三里、左绝骨)。每穴艾炷连灸7壮后,用胶布封固,目的是促成灸疮。灸疮形成后,每日换胶布,灸疮周围用75%乙醇棉球消毒,灸疮处用干棉球吸干。第一疗程每月灸1次。8次为1个疗程。第2疗程分季节灸,即二分、二至、四立(春分、秋分、冬至、夏至、立春、立秋、立夏、立冬),亦灸8次。
      疗效:共治26例,结果显效20例,有效6例,总有效率为100%。并发现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不仅灸后对降血压有效,且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亦明显下降。表明化脓灸对高血压病具有积极防治作用。
      5.慢性结肠炎
      取穴:
      主穴:天枢、足三里、脾俞、章门。
      配穴:肾虚者加肾俞、命门。
      治法:采用3年陈艾绒、加少量人工合成麝香,做成 0.7 × 0.7cm艾炷直接灸,根据病情每次取1~2穴。每穴 3~5壮,灸后用小膏药贴灸疮,使化脓直至灸疮愈合为止。
      疗效:共治56例,结果临床治愈37例,显效11例,有效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6.4%。
      6.癌症
      取穴:大椎、肺俞、脾俞。
       治法:采用小艾炷直接灸疗,每周灸2次,每次灸1穴.背腧穴双侧同取,每穴灸3壮。每壮艾绒重5毫g,灸后在穴位皮肤上留下一个小的烫伤灶,上贴淡水膏。5个穴位均灸毕,停灸,一月后复查免疫指标。治疗期间,原服用中药不停。
      疗效:共观察9名癌症患者,采用小艾炷直接灸疗,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状况。结果表明:①艾灸对接受过化疗,白细胞数明显低下者,有一定的升提作用。②艾灸对癌症患者的K细胞ADCC活性似有双向调节作用。③艾灸可提高癌症患者的淋巴细胞转化率。④艾灸可使本组癌症患者明显低下的NK细胞毒活性得到显著增强。总之,艾灸能提高癌症患者的免疫功能,增强机体抗御肿瘤的能力。
      7.遗尿
      取穴: 主穴:关元、气海、膀胱俞、三阴交。 配穴:肾气虚加肾俞,脾气虚加足三里,肺气虚加肺俞,梦多者加神门。
      治法: 药艾制备:丁香3g、冬虫夏草3g、硫黄5g、麝香0.5g、艾绒20g。 将丁香、冬虫夏草、硫黄共研末,再取麝香与药末共研,然后和艾绒拌匀,装瓶密封待用。施灸时制成约黄豆大的艾炷。
      操作:患者先作普鲁卡因皮试,将欲灸穴位常规消毒,用1%普鲁卡因约0.5ml作局部麻醉后,将艾炷放在穴位上点燃。待灸完1壮,用棉棒将余灰拭净,再更换艾炷,每穴灸5~7壮,随即在灸处贴淡水膏,以促化脓。灸后一般3~15日化脓,脓汁多者每日换膏2次,少者每日换膏1次。20~35日灸疮愈合,而留有瘢痕。每10~15日灸治1次,每次灸3~5穴。每灸1次为一疗程,最多治疗4个疗程后统计疗效。在化脓灸的同时嘱患者睡前排空小便,晚饭后控制饮水。勿使孩子过于疲劳,培养孩子按时排尿的习惯,以便增强和巩固疗效。
      疗效:共治16例,痊愈12例,好转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3.8 %。

105

主题

112

回帖

601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601
 楼主| 发表于 2015-8-5 17:00:58 | 显示全部楼层
      8.肱骨外上髁炎
      取穴:阿是穴(痛点)。
      治法:令患者仰卧,病侧必须屈肘“以手拱胸”,充分显露痛点,不可随便移动和更换体位。于压痛点上涂上少许凡士林,然后放置半截枣核大小艾炷点燃,续灸5壮。施灸后灸疮化脓,若脓水较多时,用棉球轻擦脓水,不需上药,单用消毒纱布包扎即可,约40日左右逐渐结瘢。一般灸后疼痛减轻,一月以后,随之症状逐步好转,直至消失。
      疗效:对经醋酸氢化考的松局部封闭治疗无效的15例患者,采用艾炷直接灸,结果15例患者经一次灸治后痊愈13例,显效2例。经随访三年效果显著。

      9.腰腿痛
      取穴:
      主穴:肾俞、阿是穴(腰部压痛点)、环跳、殷门、阳陵泉、悬钟、昆仑。
      配穴:气血虚加足三里、血海。
      治法:采用3年陈艾绒,加少量人工合成麝香做成0.6 × 0.6cm大小的艾炷直接灸,每穴3壮。只灸1次,不用复灸。用小膏药贴灸疮,待灸疮愈合为止。灸疮化脓时一般不需作任何处理。
      疗效:共治106例,痊愈 81例,显效15例,好转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达97.2%。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阳光中医针灸学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董氏奇穴|针灸培训|董氏针灸|阳光中医针灸推拿学校论坛 ( 鲁ICP备14003402号-1

GMT+8, 2024-12-12 05:13 , Processed in 0.793006 second(s), 3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