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雅风 于 2015-8-6 15:28 编辑
便秘已成为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常见病,容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由于其发病机理不清,治疗方向不明,缺乏疗效满意的治疗方法。根据导致便秘的肠道及肛门直肠功能和动力的特点分 3 型,即慢传输型便秘、出口梗阻型便秘和混合型便秘,就大量临床实践看,混合型便秘占了其中的大多数。我们近年采用穴位强化埋线疗法结合肛门微创手术治疗混合型便秘取得较好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患者年龄 32 ~ 78 岁,平均( 57. 81 ± 11. 46) 岁; 病程 1 ~ 41 年,平均( 14. 46 ±10. 31) 年。符合以下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 采取罗马 Ⅲ ( 2006年) 标准,MC 应包括: STC + OOC,具体如下: 1) STC 诊断标准为: a 符合罗马Ⅲ标准; b 同时需除外肠道或全身器质性病因以及药物因素所致的便秘; c 排除 C -IBS; d 临床特点为排便次数减少( < 3 次 / 周) 、无便意、排便困难或粪质坚硬( Bristol1 ~2 型) ; e GITT 检查支持。2) OOC 诊断标准为: 经排粪造影检查确定合并患有出口梗阻性疾患,包括:a 直肠前突、后突; b 直肠黏膜松弛; c 肛门内括约肌失迟缓等。
纳入标准:1) 符合混合型便秘的诊断标准; 2) 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3) 年龄在 31 ~ 79 岁之间; 4) 意识清楚,治疗合作; 5) 心脑血管、代谢性疾病等全身疾病处于平稳期; 6)无同时参加其他便秘临床试验者。
病例排除标准:单纯出口梗阻及慢传输型便秘者; 合并严重脏器功能不全者; 妊娠及哺乳期妇女; 有肠道器质性梗阻病变者。
治疗方法:穴位强化埋线加肛门微创手术。穴位处方: 大肠俞( 双) 、天枢( 双) 、足三里( 双) 、气海透关元透中极( 穴位定位参照第六版教材《针灸学》,孙国杰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 。取穴标准: 足三里 - 仰卧位,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 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 中指) 。天枢 - 仰卧位,在腹中部,距脐中 2 寸。大肠腧 - 俯卧位,当第 4 腰椎棘突下,旁开 1. 5 寸。关元–仰卧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 3 寸。气海 - 仰卧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 1. 5 寸。中极 - 仰卧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 4 寸。
埋线操作方法、步骤: 常规碘伏消毒后,麻醉成功后,用 12 号硬膜外穿刺针将 4cm 长 3 号羊肠线 1 根埋入足三里穴深约 5cm 处,再使用大号皮肤缝合针将 3号羊肠线双股约 4cm 长埋入上述其余穴位肌层中,每一穴位同时重复埋线 3 次,线体外露,局部敷料包扎。
疗程: 埋线 1 次为 1 个疗程。
观察指标 :依据“功能性便秘罗马Ⅲ诊断指标”及“粪便性状 Bristol 分级标准”制定的“便秘症状评估表”( 2005 年 2 月长春)。所有患者均详细记录治疗前后的粪便性状、排便次数、时间及伴随症状的积分进行判定。同时记录 72 小时标志物残留数目。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医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拟定) 痊愈: 治疗 5 d 内可排便并此后排便次数≥1 次/3 d,症状消失,GITT72小时标志物排出率 >80%。积分为 0。
显效: 治疗 5 d 内可排便并此后排便次数≥1 次/3d,GITT72 小时标志物排出率 > 80% 。疗效持续≥30d,积分较治疗前降低≥2 /3。
有效: 治疗 5 d 内可排便并此后排便次数≥1 次/3d,GITT72 小时标志物排出率 > 80% 。疗效持续≥30d,或排便次数≥1 次 /2 d,疗效持续时间不足 30 d,大于 15 d; 积分较治疗前降低≥1/2。
无效: 症状无明显改善; 积分较治疗前无降低或降低 <1/2。
总有效率 = 临床治愈率 + 显效率 + 有效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