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应性咳嗽(atopic cough,AC)于1992年由日本学者提出,主要指对支气管舒张剂治疗效果不佳但抗组胺药物及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的干咳患者。其最根本的特征是咳嗽反射敏感性增加,正常的支气管反应和中央气道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性炎症,这些特征不同于咳嗽变异性哮喘(cough-variant asthma,CVA)。变应性咳嗽未经干预的病例自然病程较长,已经成为我国慢性咳嗽的主要病因之一。
患者均为市中医医院针灸科门诊患者,均经我院肺病科门诊确诊为变应性咳嗽),即咳嗽时间超过8周,临床表现以刺激性咳嗽、偶有少量黏痰,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胸片以及肺通气功能基本正常。年龄22~53岁,病程2~8个月,平均(6.0±0.8)个月。
诊断标准:中华医学会2005年变应性咳嗽诊断标准:①慢性咳嗽。②肺功能正常,气道高反应性检测阴性。③具有下列特征之一:过敏物质接触史;变应原皮试阳性;血清总IgE或特性性IgE增高;咳嗽敏感性增高。④糖皮质激素或抗组胺类药物有效。
治疗方法:用腕踝针治疗,即选择双侧腕部上1(即在腕横纹上二横指处,当小指侧的尺骨缘与尺侧屈腕肌腱之间)及上2(即在腕掌侧面的中央,掌长肌腱与桡侧屈腕肌腱之间,即内关穴处)进行针刺治疗。操作方法:取任意体位,常规消毒皮肤,用30号1寸或1.5寸毫针针刺,针尖通过皮肤时针体与皮肤表面呈30度,针尖过皮后即将针体放平,贴近皮肤表面,循纵向直线方向沿皮下进针,进针要稍缓慢,要表浅、松,要求不出现酸、麻、胀、痛等感觉。如有阻力或出现上述感觉可能刺人肌层,均需将针稍退,然后在最表浅地刺入,针刺进皮下一般长度为3.5cm留针30min左右,不作捻转提插等强刺激。均以1周为1个疗程,治疗期间禁用其他治疗药物。
疗效判定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制订。痊愈:咳嗽及临床体征消失,6个月内无复发;好转:咳嗽减轻,6个月内复发1~2次,短期治疗后又迅速缓解;无效:经治疗2个疗程,症状无明显改善。
经治疗,21例患者中,痊愈7例,好转1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5.23%。
腕踝针疗法是原第二军医大学附属上海长海医院神经内科张心曙教授自1966年起经过临床反复实践,于1972年创立的新疗法,这种疗法可用于治疗全身各部位的常见疾病。其进针时沿皮下浅刺,要求不引起酸、麻、胀、重的感觉,病痛在腕踝关节以上,针刺方向朝上,病痛在腕踝关节以下,针刺方向朝下,腕踝针疗法对精神科、神经科、骨伤科、眼科等等临床常见病有一定的疗效,特别是对痛症的治疗有较好的疗效。多数研究文章表明,其机理均大致与中医理论十二皮部、十二经脉等相关,其准确机理尚不明确。现今关于腕踝针的研究大都围绕其对痛症的疗效展开,关于其对其他疾病尤其是变应性咳嗽等内科顽固疾患研究者甚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