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传承中医 于 2015-8-25 16:43 编辑
笔者师承于全国针灸名家彭静山教授。是眼针疗法继承人,从医 50余年对常见疾病的针灸治疗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及独特的见解。笔者在跟师学习中收获颇丰,曾遇数例干眼症患者多处寻医问药均不见明显疗效,经田教授行眼针治疗一次后即有明显改善。现将田维柱教授应用眼针治疗干眼症的临证经验整理如下。 眼针治疗干眼症的主穴及针法 辨证取穴 干眼症是泪液分泌过少而导致的眼部干涩不适,而眼睛的病证与各个脏腑又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灵枢大惑论》日“五脏六腑之精气 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 精之案为眼…….”明确说明了眼与脏腑的密切关系。明 .傅仁宇《审视瑶函》云:“怕日羞明症,实虚两镜施,目疼并赤肿 ,络滞气行迟….不痛不赤肿,单为血家虚。”提出本病多由阴血亏虚所致。田维柱教授勤求古训并结合临床经验主张治疗中以滋阴养血为主,主穴以肝区为主,因肝主疏泄而藏血,与血液的贮存和生成有尤为密切的关系, 同时要根据患者的不同临床表现辨证取穴。将本病分为以下四种证型:①肝肾阴虚型。患者多伴头晕目眩目花 腰膝酸软 舌红 苔少脉弦细数 治以补肝益肾,取双眼肝区、肾区。②肺阴亏虚型。患者常伴有潮热盗汗,皮肤干燥,舌红少津,脉细数,治以滋阴润肺,取双眼肝区、肺区。 ③肝郁脾虚型患者多伴有胸胁胀闷不舒,精神抑郁,便涪不爽,四肢倦怠乏力,舌体淡胖,脉弦或缓弱,治以疏肝解郁健脾,取双眼肝区、脾区、胃区。④脾胃湿热型,患者多伴院腹痞满,食少纳呆,肢体困重,大便涪泻不爽,舌红苔黄腻脉儒数等,治以清利湿热,宣畅气机,取双眼肝区、脾区、胃区。以上证型均采用框外横刺法或框内直刺法不提插捻转留针20 ~30分钟。 三焦取穴 三焦取穴是眼针治疗的一种特殊取穴方法,通常以隔肌和脐所在的两条水平线为界,把人体分为上、中、下三部分,病在上部就取上焦区穴,病在中部就取其中焦区,病在下部就取其下焦区。《素问灵兰秘典论》云:“三焦者,决读之官,水道出焉,可见水道不通,水液运行不畅,亦可使眼部津液亏虚,出现干眼症,而因干眼症病位在眼,位于人体的上部,所以治疗中配以上焦区穴。 配合眼周局部取穴 眼周的局部刺激可能引起神经兴奋,增加泪腺及睑板腺的分泌功能,使干眼患者泪液流量增多,泪膜破裂时间延长,故可在眼周进行局部取穴刺激泪液分泌,缓解干眼症状。田师根据临床经验选取攒竹、太阳、丝竹空、精明等穴位。睛明为五脉之会,为治眼疾要穴,与攒竹均为膀肌经之穴,针刺可调理眼部气血。太阳穴为经外奇穴,与丝竹空同为眼周穴位且皆有主治目疾之功效,诸穴同用可共奏通经活络、调理气血之功,从而改善患者的自觉症状,增加患者泪流量,提高泪膜的稳定性。其中睛明穴采用框内直刺法,嘱患者闭目,左手轻按眼球向外下方,右手持针紧靠眼眶内缘垂直刺入3 ~5 分,不提插捻转,留针10分钟左右,出针后紧压针孔2 ~3分钟,以防皮下出血。 眼针中医疗效分析 眼与脏腑的关系 <太平圣惠方>云:"明孔遍五脏,脏气若乱,目患即生",因此可知脏腑的病变可导致眼疾的发生。眼与脏腑在生理和病理方面的关系都极为密切。其中眼与肝脏的联系尤为密切,眼通过足厥阴肝经与肝脏相互联系,肝又开窍于目,肝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的生理功能,《素问.五脏生成论》云:"肝受血而能视",肝脏可为眼提供丰富的血液以维持眼的生理功能,如果肝脏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功能受损,则也会出现干涩昏花等眼疾。肝又主疏泄,可推动气血津液上行于目,而起到儒润、滋养的作用。肝在液为泪,"五脏化液--肝为泪",泪液的正常分泌可保持眼球的湿润,肝脏功能受损,泪液分泌减少,则会出现干眼症。眼与心的关系则通过心主血脉,而诸脉皆属于目而体现出来的,心之气血充盈方能推动气血上行于目起到温煦滋养的作用。肺主一身之气,朝百脉,主治节,通调水道,可促进气的生成并可调节全身气机及水液代谢,目的生理功能有赖于肺气的调和,肺气充足,气血津液运行通畅,则目有所养。《兰室秘藏~眼耳鼻门》云:"五脏六腑之精气,皆禀受于脾,上贯于目",可见脾主运化的生理功能为眼维持正常生理功能提供了基本的物质基础,脾可将运化吸收的水谷津液转输布散于眼。而肾精则是人体生命活动最基本的物质基础,肾可藏五脏六腑之精,而五脏六腑之精皆上承于目,肾精充足则目视精明。而胆、膀胱、大肠、脾、小肠分别与五脏相表里,亦与眼有着密切的联系。 眼与经络的关系 《灵枢~口问》 云:" 目者,宗脉之所聚也"。《灵枢 邪气脏腑病形篇》说:"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经阳气上走于目而为睛"。说明了眼是十二经脉的聚集地并且直接或者间接的与十二经脉发生着联系。手阳明大肠经,其支脉上行头面,终于眼下鼻旁迎香穴。足阳明胃经起于鼻旁,与足太阳膀胱经交会于睛明穴后向下经眼眶下方承泣穴。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目内眦睛明穴。足少阳胆经起于目锐眦瞳子髎穴。手少阴心经,其支者,从心系,系目系。足厥阴肝经,循喉咙之后,连目系。任脉,上颐循面入目。督脉,上系两目下中央。手少阳三焦经,其支脉至目眶下和目锐眦。手太阳小肠经支脉,一条至目内眦,一条至目外眦。阴跷脉、阳跷脉均至目内眦。 干眼症与眼针 眼睛虽然是一个局部器官,但它通过全身的经络,与脏腑及其他器官密切相连,与身体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维持着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和视觉功能,若脏腑功能失调,则可累及于眼睛,使眼睛发生各种病变。利用眼针一方面通过调节脏腑功能,使脏腑气血调和而达到治疗眼疾的目的,另一方面通过对眼周的局部刺激,增加泪液分泌,而缓解干眼症状。眼针治疗干眼症除具有用针小、取穴少、针刺浅、手法轻、操作简、见效快等优点外,也有其局限性,由于眼部组织疏松,血管较丰富,在针刺治疗过程中易引起小血管破裂,血液淤积于疏松组织内不能外出,而造成皮下淤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