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百草堂 于 2015-8-26 16:58 编辑
脑卒中后偏瘫侧肢体肌痉挛是卒中患者常见的残障表现之一,也是治疗中棘手的后遗症。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抑制患者肢体肌肉痉挛是脑卒中康复治疗中纠正异常运动模式,建立正常运动模式的前提,是偏瘫恢复的关键。本研究应用拮抗肌上腧穴为主针刺法。痉挛肌上火针针刺法。采用修改的Ashworth分级法、Barthel指数、Fugl—Meyer评分法,对针刺治疗脑卒中患者瘫痪肢体痉挛的疗效进行观察,报告如下。
患者均为医院神经内科和康复科的住院患者。参照1995年全国第四界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均诊断为脑血管病,经MRI确诊。以上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肌痉挛,修改的Ashworth法评定瘫痪肢体肌张力>0级,无意识理解障碍,无严重的并发症,除外既往有运动功能障碍等。年龄35—78岁,平均65岁;脑梗死21例,脑出血9例;病程最短7d,最长6个月。
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入院后均同时接受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和常规康复训练。
取穴:肩髃、臑会、消泺、手三里、四渎、八邪上(掌骨缝间)、殷门、委中、足三里、阳陵泉、丘墟、足临泣。手三里、四渎及足三里、阳陵泉加电连续波,频率10Hz:输出量以患者能耐受为度,可见患者手及足背屈的震动模式。痉挛肌上火针多针点刺。
每日治疗1次,每次30min,5次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2d,共治疗6个疗程。
疗效观察:肢体痉挛程度采用修改的Ashworth分级法(0--IV)进行评定,上肢以腕关节、下肢以踝关节为观察对象。肢体运动功能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进行观察。日常生活能力采用Barthel指数进行观察。采用评价表格,按统一格式填写,每项评定项目在治疗前和疗程结束后均进行1次评定。基本痊愈:修改的Ashworth评级恢复至O级;明显好转:修改的Ashworth评级恢复2级以上。但尚未达到O级;好转:修改的Ashworth评级恢复1级:无效:修改的Ashworth评级无变化。
从患者治疗前后痉挛程度疗效比较来看,上肢痉挛患者25例,基本痊愈8例,明显好转10例,好转5例,无效2例,显效率为72.0%;下肢痉挛患者24例,基本痊愈6例,明显好转9例,好转4例,无效5例,显效率为62.5%。
痉挛是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过程中亟需解决的问题,能否有效地抑制痉挛,进而诱发部分分离运动,是提高康复疗效的关键。笔者采用拮抗肌针刺、痉挛肌火针针刺,目的是寻找一种既兴奋拮抗肌同时抑制痉挛肌群的方法。阴阳学说是中医的哲学基础之一。是八纲辩证的总纲.根据经络分布规律肢体外侧属阳,内侧属阴。生理状态下,内外阴阳平衡,肢体才能运动协调自如。当脑府受损,气血痰瘀闭阻脉络时,导致经气失调。阴阳失衡,肢体张弛失控,故而肢体拘急而痉挛。本研究方法也是遵循中医古训‘‘用针之要,在于知调阴与阳,调阴与阳,精气乃光,合形与气,使神内藏”(《灵枢·根结》)。最终目的是恢复肢体内外两侧的阴阳平衡。常规针刺方法没有注意患肢痉挛状态时内外侧阴阳经不平衡。一味强调“治委独取阳明”理论.重点针刺外侧经穴,使内外侧肌群不协调平衡加重。从而加重痉挛状态。
偏瘫痉挛上肢以屈肌为主.下肢以伸肌为主。根据这一特点,在上肢取手少阳,阳明经穴为主,下肢取足太阳,少阳经穴为主进行针刺治疗:火针在痉挛肌上多针点刺。目的是针刺轻补拮抗肌上腧穴。缓缓激发拮抗肌上经气;火针温通痉挛肌上腧穴,达到温经、散寒、助阳、行气、活血、通络的作用。
有研究显示脑卒中患者的痉挛肢体脊神经元兴奋性升高。针刺拮抗肌,可通过负反馈机制使脊神经元兴奋性降低,从而缓解痉挛。
火针具有针和灸的双重作用,是借助火力和温热刺激。温阳散寒,疏通气血的治疗方法。《素问·调经论》日:“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寒独留则血凝泣。凝则脉不通”闭。现代医学研究火针可改善微循环,调整血液流变学,增加局部营养。其刺激量远远大于普通针刺,可以改善肢体关节的痉挛状态增加肌肉的营养状况嘲。
针刺加电连续波使患手出现不自主、节律性背屈及伸指运动,患足出现不自主、节律性外展运动,意在加强针刺留针时的感应,提高肌肉组织的兴奋性,使肌肉有节律的舒缩。从而使痉挛劣势肌群肌张力得到增强,对抗了对侧优势痉挛肌。针灸和低频电刺激治疗可刺激神经肌电,使之兴奋和收缩。有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和防止肌肉萎缩的发生,并使兴奋向中枢传导,有利于各种反射的调节,并可起双向调节作用,使肌痉挛得以缓解,尤其是早期治疗可保持上肢关节活动度,促进偏瘫肢体功能的恢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