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关节周围炎又称五十肩、漏肩风、冻结肩、寒凝肩等,是中老年人常见病。临床表现为肩部疼痛、昼轻夜重,并向颈背部放射,肩关节功能受限,缠绵难愈,患者十分痛苦。笔者采用腕踝针配合火罐、功能锻炼疗法治疗肩周炎,取得较好效果,现介绍如下: 患者均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肩周炎诊断标准,年龄最大67岁,最小29岁,平均48岁;病程最短1个月,最长6个月;左肩患病27例,右肩33例:创伤性16例,非创伤性44例。 治疗方法:根据腕踝针的体表分区,取患侧上4、上5、上6区即手阳明经、手少阳经、手太阳经的皮部,用拇指在手三阳经的皮肤表面轻轻触摸,触到结节,作为腕踝针的进针点,常规消毒后,取1.5寸30号毫针在腕上结节处令针尖朝躯干方向与皮肤呈150快速刺入皮下,然后将针体放平,紧贴皮肤向前推进约1寸,此时针体位于皮肤浅表层,针下有松软感,针刺部位要求无酸、麻、胀、痛的感觉,如有酸、麻、胀、痛则针刺太深,应将针退至皮下,重新调整方向与角度后再行刺入。针毕,嘱患者活动腕部,无不适者用胶布固定针柄留针1小时,期间在肩背部疼痛区域阿是穴拔火罐,留罐15分钟,10天为1个疗程。取下火罐后让患者站起,做多种活动,特别是内收、外展、扶墙、爬高、上顶拉手、手拉滑轮等功能锻炼,直至患者活动有轻松感为止,鼓励患者平时主动完成锻炼。 疗效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拟定疗效标准。临床治愈:症状完全消失,阳性体征转阴,肩关节各项功能恢复正常。显效:症状、阳性体征基本消失,上肢抬高140°,叉腰搭肩正常,后弯手指端能触及第11胸椎。好转:症状大部分消失,仍有阳性体征,上举幅度达130°以上,手后伸触及第2腰椎棘突。无效:治疗后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 经治疗,痊愈52例,占87%;好转8例,占13%:总有效率100.00%。 典型病例:田某,男,54岁。主诉:左肩部疼痛1月余。1个月前因受风寒出现左肩疼痛,局部外敷筋骨贴后症状未缓解。疼痛以肩胛、三角肌后缘及前臂外侧后缘为主,呈撕裂样,尤以夜间为甚,常因为疼痛而觉醒,不能梳头、脱衣解扣,睡眠较差,食纳可,二便正常,舌淡苔薄,脉弦数。查体左肩肌肉轻度萎缩,患肩外展、上举动作明显受限。X线排除骨病。诊断:肩周炎。治疗:针刺腕踝针左上4、上5、上6区即左手腕背部手三阳经阻滞的结节点,留针1小时;同时在肩关节周围找压痛点用大号火罐拔之,留罐15分钟,取下火罐后让患者站起,做内收、外展、后伸、扶墙、爬高、上顶拉手、手拉滑轮等功能锻炼直至患者活动有轻松感为止,平时让患者自己完成锻炼。初次治疗后肩痛明显减轻,患肩活动显著改善。按上述方法治疗10次后,肩部疼痛完全消失,肩关节功能恢复正常。随访半年无复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