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子午养生 于 2015-9-22 15:47 编辑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 是一种以气流受限为主要特点的肺部疾病,气流受限并不完全可逆,呈现进行性发展,但是在临床上可以对该疾病进行预防和治疗。COPD 患者常常因为上呼吸道出现感染或者肺部出现感染而造成症状加重,导致患者出现二氧化碳( CO2) 潴留,血氧饱和度降低,甚至出现呼吸衰竭。我科对COPD患者在抗炎解痉平喘化痰等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实施耳穴埋豆配合呼吸操的锻炼,对患者的临床症状及血气分析结果有明显改善,现报道如下。 患者年龄 60 ~73 岁,平均年龄( 66.3 ± 6.7) 岁; 病程 8 ~24 年,平均病程( 18.8 ±10.4) 年。所有患者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咳嗽、咳痰、喘息、畏寒和发热等,伴不同程度脑缺氧症状和生活质量下降,均无鼻部疾病。符合以下入选标准: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疾病学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制定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中有关于 COPD 的诊断标准。 排除标准:①严重的心力衰竭; ②严重的肝肾功能不全; ③有嗜睡,意识障碍等无法配合治疗的情况;④其他可能危及生命的疾病,如恶性肿瘤或心肌梗死等。 治疗方法:常规治疗+耳穴埋豆+呼吸操训练 ①常规治疗: 抗炎解痉平喘化痰止咳等。②休息与活动: 患者采取舒适卧位,安排适量的活动如散步,呼吸新鲜空气等,活动以不感疲劳为宜。室内温度应适宜,冬保暖、夏防暑。③氧疗: 一般以鼻导管持续低流量吸氧,氧流量 1 ~ 2 L/min,每天 15 h 以上。④用药护理: 遵医嘱应用抗生素、支气管扩张药和祛痰药。⑤保持呼吸道通畅: 指导痰多黏稠、难以咳出者多饮水,以湿化气道,稀释痰液,必要时每天进行雾化吸入。⑥做好健康指导和心理疏导: 鼓励患者戒烟、避免粉尘接触和刺激性气体的吸入。避免接触呼吸道感染的患者,防止受凉。饮食应以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避免营养不良。 在此治疗的基础上采取: ① 耳穴埋豆: 取肺、气管、神门、皮质下等穴。操作方法: 75%乙醇棉球消毒耳廓,探棒寻找耳穴敏感区先做好标记,取穴一定要准确,要求患者获得一定的针感,疗效才好,一般针感为痛、胀、热、酸、麻等,左手托住耳廓,右手用止血钳将耳穴磁珠贴对准所选耳穴贴压,并用手指轻压固定; 按压方法: 用手指垂直按压,每日 3 ~ 5 次,每次每穴 1 min,以有针感为度,隔天更换 1 次,左右两耳交替贴压,注意观察和保护耳廓皮肤,避免皮肤损伤。②缩唇式腹式呼吸操锻炼: 患者可取站位或坐位,双手叠放于腹部,或抱一小枕,用鼻子慢慢深吸气,尽力将腹部挺起,然后用口呼气,尽力将腹部内收,呼气时将口唇缩成吹哨状,要求呼吸深而慢,每分钟 7 ~8 次,呼气时间适当延长,吸呼比 1∶ 2 ~ 3,每日 2 次,每次 15 ~20 min,强度由小到大。 COPD 发病情况 COPD 在当前的全球范围内患者人数众多,并且呈发病率越来越高的发展趋势,已经成为全球人类致死疾病的第4位。在祖国医学中,COPD 属于“肺胀、咳嗽、喘病”这一范畴,总属本虚标实之证,本虚表现为肺,肾,脾三脏之虚,以淤血,水饮和痰浊为标。COPD 患者病情反复,病程绵长,是一种气流受限为特征的疾病状态,这种气流受限通常为进展、不可逆,阻塞性通气障碍时,无效腔通气量增加,但因气道阻力增加,呼吸功能增大,呼吸肌疲劳,每分通气量得不到足够地代偿性增加,而发生相对每分通气量不足,病肺的气体交换阻碍,最终导致高碳酸-低氧性呼吸衰竭,使患者生命受到威胁。 呼吸操锻炼 腹式呼吸时,缩唇呼气可使支气管内压增高 3 ~ 5 cmH2O,膈肌升高,使气道保持一定的气压,使等压点移向中央大气道,避免小气道的塌陷关闭,有利于排除残气,使残气量降低。同时腹式呼吸借膈肌收缩力的加强,增大呼吸时膈肌运动幅度,降低呼吸肌供氧,改善呼吸肌收缩功能,肺顺应性提高,膈肌运动加强,从而加大了潮气量,使患者低下的血氧含量得到改善。常规抗生素治疗只能通过控制肺部感染症状达到改善通气功能的作用,却对患者的免疫功能无益。有研究表明,呼吸肌的功能锻炼,可预防 COPD发作和病情加重,减轻症状,提高呼吸效率,促进排痰,调动免疫系统,增强免疫功能及体质,从而使减退的肺功能得以恢复及阻止肺功能进一步下降。长期锻炼还可改善肺功能和生活质量。 耳穴埋豆 耳穴是耳廓上的特定反应区,耳廓与十二经络与脏腑关系密切,《灵枢.口问》曰: “耳者宗脉之所聚也”。故刺激脏腑经络相对应的耳穴可调节其对应经络脏腑的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如耳穴肺位于耳甲腔,该区与五脏的肺相对应,肺具有推动气血运行,补虚清热、利皮毛、疏水道的功能,主治肺和与肺有关的病症如咳喘、咽炎等。耳穴埋豆法是在耳针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疗法,一般采用植物种子( 如王不留行子,油菜籽等) 或药丸、磁性金属粒等为药子在耳穴上贴压,刺激耳穴发挥治疗作用。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我国加强了耳穴的研究与应用,其适应证不断扩大,只要掌握正确的技巧,就能起到预防、改善、减缓、调理的保健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