肱骨外上髁炎,又称网球肘,是肘部常见的一种慢性损伤性肌筋膜炎,多见于从事旋转前臂、屈伸肘关节和肘部长期受震荡的劳动者。笔者运用浮针结合隔姜灸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患者均为康复科门诊患者。年龄 25~60 岁,平均 42.5 岁;病程 2 个月至 1 年,平均 4 个月;左侧 15 例,右侧 27 例。符合以下诊断标准参照《实用颈腰肢痛诊疗手册》制定:①慢性起病,肘关节外侧疼痛,用力握持或端提重物时疼痛加重,病情重者拧毛巾、洗澡都感疼痛,疼痛可累及前臂或上臂。②肱骨外上髁处或肱桡关节处有局限性压痛。③伸肌腱牵拉实验阳性。④X 线检查一般为阴性,个别反复发作或病程长者,可见肱骨外上髁炎处有骨膜反应。 治疗方法:浮针 ①患者取坐位,充分暴露患处,先于病痛处寻找敏感压痛点,做好标记,并常规皮肤消毒。②取用一次性中号浮针(由针芯、软套管及保护套管组成),在敏感压痛点上或下 6cm 处进针,进针时以右手拇指、食指、中指三指夹持针柄,针体与皮肤呈 15~20 度角,快速刺入皮下,一般约 5mm 略达肌层即可。然后将针退至皮下,使针尖离开肌层至皮下,这时医者有针下落空感,再缓慢平行将针体在皮下向前推进,针尖直指痛点。③换以右手拇指、食指、无名指夹持针柄,以拇指为支点,食指和无名指分居针柄两侧交替用力,使针体在皮下做扇形扫散运动,扫散时病人无酸胀麻痛的感觉,一般扫散 2min,约 200次左右。④扫散完毕后,拔出针芯,将软套管留于皮下,无菌胶贴固定,留管 3h,嘱患者自行取出。 隔姜灸 ①浮针针刺完毕后,让患者仰卧于治疗床上,双上肢放于肢体两侧,并略屈曲。②取生姜 1 块,沿生姜纤维纵向切取,切成厚 0.2~0.5cm 的姜片,略大于艾炷,中间用三棱针穿刺数孔,然后将姜片置于敏感压痛点上。③将艾绒做成约半截橄榄大的艾炷,炷高 1cm,炷底直径约 1cm,置于姜片上,从顶端点燃艾炷施灸。若病人感觉灼痛可将姜片提起,使之离开皮肤片刻,旋即放下,再行灸治。④灸治过程中以病人感觉温热舒适,不灼伤皮肤,灸后局部皮肤潮红湿润为度,共施灸 5 壮。以上治疗隔天 1 次,5 次为 1 疗程,2 疗程统计疗效。 疗效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评定疗效。治愈:疼痛压痛消失,持物无疼痛,肘部活动自如。好转:疼痛减轻,肘部功能改善。未愈:症状无改善。 本组 42 例,经本法治疗1~2 个疗程,随访 3~12个月,平均 6 个月。治愈 34 例,好转 6 例,未愈 2 例,总有效率 95.2%。 肱骨外上髁炎是临床常见病,属于中医学“伤筋”“痹证”的范畴。由于伸肌总腱共同起自肱骨外上髁,故当过度前臂旋转运动时易引起伸肌总腱的损伤,病理表现为局部充血、水肿、炎症细胞浸润、纤维组织增生粘连等无菌性炎症。病变范围的大小,可因人而异,有局限于肱骨外上髁尖部者,有在肱骨外上髁与桡骨头之间者,病变组织以肌筋膜和骨膜为主,也可累及邻近的肱桡关节滑膜。 浮针是在传统针灸理论基础上结合现代针灸机理研究发展形成的一种非药物皮层针刺技术。其特点有:主要治疗各种疾病引起的痛症,取消快捷;在病痛周围进针、皮下浅刺、不产生针感等。浮针治疗疼痛的机制可概括为:①皮下疏松结缔组织是液晶状态,具有压电效应和反压电效应。②当浮针直接挤压牵拉、特别是扫散运动时导致液晶状态的疏松结缔组织的空间构型的改变,由于压电效应,释放出生物电。③疏松结缔组织具有良好的半导体导电性能,能够高效率地传导生物电,当生物电到达病变组织时产生反压电效应,改变细胞的离子通道,调动人体内在的抗病机制,从而迅速缓解疼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