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经络养生 于 2015-10-12 16:32 编辑
肩手综合征( shoulder-hands syndrome,SHS) 又称反射性交感神经性营养不良,是脑卒中常见并发症之一,多在中风后 1~3 个月内发生,以肩部疼痛、手指腕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受限为主要表现,是影响偏瘫侧上肢功能恢复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及时治疗最大程度地减轻患侧肩手部疼痛肿胀,避免进入第Ⅱ期或第Ⅲ期,对促进中风后患肢的功能恢复、改善患者生活质量至关重要。本研究主要观察靳三针配合药线灸疗法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的临床观察,现报道如下。 患者均为门诊或住院患者,符合以下纳入标准: (1) 同时符合中风及肩手综合征的诊断标准;(2) 发病时间 1~6 个月;(3) 年龄介于 40~80 岁之间;(4) 意识清醒,生命体征平稳,能够配合治疗;(5) 中风次数≤2 次;(6) 自愿参加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患者。 排除标准: (1)不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和纳入标准者;(2)合并有严重心、肝、脾、肺、肾疾病及精神病患者;(3)有出血性疾病者;(4)有意识及智力障碍而不能配合治疗的患者;(5)中风次数>3 次的患者。 治疗方法:给予靳三针及药线灸治疗。 (1)靳三针。取穴:头针取颞三针(病灶侧):耳尖直上入发际 2 寸处为颞 I 针,在其前后各旁开 1 寸分别为颞 II 针、颞 III 针。体针取偏瘫侧肩三针:肩峰前下方凹陷处即肩髃穴为肩 I 针,肩髃穴同水平前方两寸为肩 II 针,肩髃穴同水平后方两寸为肩 III 针;手指浮肿加偏瘫侧八邪。操作:用Φ0.32×25~50 mm 华佗牌不锈钢一次性针灸针,消毒后进针。针刺方法:头针采用快速进针,快速捻转间断平补平泻方法;先垂直刺入皮下,达帽状键膜下后,以 15 度角方向沿皮轻微、快速、不捻转刺入 30 mm,得气后以 180~200 r/min 的频率捻转 2 min,分别在进针后 10 min、20 min、30 min 行针 3 次。体针采用肩三针向远端斜刺 30~35 mm,八邪分别直刺入 10~15 mm。针刺后留针 30 min。每日 1 次,连续针剌 5 d,休息 2 d 再继续针刺,共治疗 3 周。(2)药线灸。操作:患侧上肢腧穴局部用 75%酒精消毒,拇指、食指持药线,露出药线约 2 cm,将其点燃后待其形成珠火状时,迅速而敏捷地直接按压点灸在以上患侧上肢腧穴,每穴每天点灸 1 次,连续点灸 5 d,休息 2 d 再继续点灸,共治疗 3 周。 所有患者均为每天 1 次,连续针灸 5 d,休息 2 d 后继续治疗, 3 周为 1 个疗程,疗程结束后观察疗效。 观察指标: (1)2 组临床疗效;(2)2 组治疗前后上肢运动能力简化 Fugl-Meyer 评分、疼痛视觉模拟法(VAS)评分。 疗效标准:根据《脑卒中的康复评定和治疗》结合肩-手综合征的实际情况,制定如下标准:治愈:关节疼痛、肿胀消失,活动功能无明显受限,无痛感,手部小肌肉无萎缩;显效:关节疼痛减轻,肿胀基本消失,关节活动轻度受限,手的小肌肉萎缩不明显;有效:关节疼痛稍好转,仍有肿胀,关节活动受限明显,手的小肌肉萎缩不明显;无效:症状无改善,肩关节活动范围同治疗前,肌肉萎缩逐渐加重。 经治疗,32例患者中,无效2例,有效6例,显效19例,治愈5例,总有效率为93.7%。 肩手综合征是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主要以肩部疼痛、手指腕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受限为主要表现,是影响偏瘫侧上肢功能恢复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祖国医学典籍中虽然没有中风后肩手综合征这一病名记载,但对本病的症状与病因病机也有一些初步认识。《针灸甲乙经》曰:“偏枯,身偏不用而痛”,中医理论认为,中风后患侧肢体经脉阻滞,致气血运行不畅,血瘀气壅,湿瘀互结,脉道不利,“不通则痛”,“不荣则痛”,故出现偏瘫侧肩、肘、腕胀痛。 “靳三针”疗法作为岭南针灸学派的重要学术内容,在治疗脑卒中后肢体瘫痪方面疗效突出,效果肯定,机理也相对明确,是在临床上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一种常用方法。壮医药线灸疗法是流传于广西壮族民间的一种灸法,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经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针灸工作者的发掘整理和规范、并通过广西中医学院壮医研究所及壮医门诊部进行大量的实验研究及临床观察后,向全中国及世界各国推广应用,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该疗法是通过以壮医秘方浸泡过的苎麻线点燃后直接灼灸在患者体表的一定穴位或部位,以疏通气道、谷道、水道,调节龙路、火路气机,从而达到治疗本病的目的。药线灸疗法有通痹、止痛、散结消肿等功效。通过药效和温热刺激局部皮肤,能起到调整阴阳气血,活血化瘀及通经活络的作用;通过刺激皮肤感受器,进而影响组织细胞的代谢及神经系统功能,能提高神经肌肉的兴奋性,对受损的脑神经细胞起激发作用。
|